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
1.历史教学现状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重在传授和学习历史知识和观点,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历史事实和历史认识的“结果和结论”,从而渗透思想教育。教师往往采用“灌输”的方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的教学过程是“接受现成历史”的过程,而不是“了解未知历史”的过程。学生只停留在认识和理解知识的层面,解决不了问题,不利于学生发展,不符合时代要求。教师建设的问题,与其说是保护学生免受搜索概念的挫折,不如说是剥夺了学生的创作过程。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养成了以书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心态。在历史学习的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只是等着老师讲内容、回答、抄笔记,这是严重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历史课学生的问题意识薄弱,表现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基础好的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害怕或不愿意提问;第二类是基础差的学生不会或不善于提问。
2.如何让学生有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环节是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不仅要敢于提问,而且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回答问题。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压抑和焦虑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示个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鼓励学生提问,珍惜和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
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教学,为每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和机会。对基础好的人用一些鼓励的话,让他们开个好头。老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哪怕只有一点点新鲜感,也要肯定。对于其合理的、有价值的一面,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和思考,拓展思维中的闪光点。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启发式教学的运用,问题环境的精心设置,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将为他们问题意识的培养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提供可靠的保证。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问和提出疑难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即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老师“填房间”自然不好,“问房间”也未必可取。只有学生有提问的机会,教师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要带着问号引导学生学习。因为“问题”来源于“怀疑”,“怀疑”来源于“差异”,“差异”来源于“比较”。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在事物的众多属性中找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从而确定属于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当然,我们在发现差异的时候,也要进行抽象总结,才能形成一个“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单元测试的任务也可以交给学生。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指派组员进行测试。其次,测试中的每道题都要标上提问者的名字。第三,两组试题交叉测试。最后由提问者负责回答问题,老师的任务是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评价。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能力。
3.如何处理学生的提问
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一般都是由教师来掌控的,教师对此也提前做了准备。在老师准备的教案和老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预设好的,都有标准答案。但在历史教学中,老师有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积极思考的学生会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意外问题”可以总结如下:
3.1历史事件的“意外问题”在这方面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知识细节的提问,一种是超出知识范围的提问。
3.2认知范畴中的“意料之外的问题”,一是对既定历史知识的质疑,二是对历史评价的质疑。学生提出“意想不到的问题”可能是教师的“盲点”,不是教学的“重点”;然而,这是他们活跃思维的“燃点”。只有学生真正进入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可能会让老师感到尴尬。所以历史老师注重加强自己的历史基础。有了扎实的历史基础,学生的问题很容易解决,也不会感到意外。作为老师,要对学生的“突发问题”给予肯定和鼓励。那么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所有问题,要不要给学生及时的回答呢?很多人的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学生提问,老师及时解答,那么学生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无法提高。如果不给答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不必急着回答问题,而是问学生,让学生自己给出答案,老师会给出评价。然后对于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老师也不能一下子回答,就让其他学生来回答。这样既不会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课后,也可以鼓励学生在网上查资料、研究,寻找答案。现在,如果学生有时提出不恰当的问题,首先要肯定学生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共同分析不合理思考的原因,让学生自悟自悟,获得成功的喜悦。
4.结论
学生是否有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教师是否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一方面要改变自己缺乏问题意识的现实,另一方面要从传统的注重知识点的落实来关注问题,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