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历史趣闻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小雁塔经历了无数的故事,最著名的是“三分三合”。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陕西发生6级地震,小雁塔塔身自上而下裂开一条一尺多宽的裂缝。然而,时隔34年,在明郑德十六年(1521),裂缝在一夜之间再次闭合。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把小雁塔的关闭称为“神合”。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九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北京官员在回家的路上,在小雁塔过了一夜。目睹这一“天盟”的康光和尚听了他讲述的这段精彩故事后,惊叹不已,将这段史料刻在了小雁塔的北楣上。小雁塔门楣上的石刻上写着:“明末长安地震,塔自上而下,明澈如窗,行人常见。义终大地再撼,塔一夜不变。如果有上帝,那就更好了。"

此后,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小雁塔因华县地震一分为二,嘉靖四十二年地震再起。康熙辛未“再裂塔”,“合辛丑”。对于一座砖塔来说,几次地震后还能自然结合而不倒塌,确实是一个奇迹。

当中国人民在建国后修复小雁塔的时候,才发现这不是“天盟”,而是“人盟”。古代工匠根据Xi安的地质条件,专门用夯土将塔基建成半圆形球体,利用震后压力均匀分散。小雁塔像一个“不倒翁”,历经几十次地震依然屹立不倒,让人赞叹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技艺。唐朝时期,国内学生可以去大雁塔“命名大雁塔”,意为“跃上龙门”。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武术家模仿唐代大雁塔下题字的习俗,在建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题名大雁塔”之风。

至今,建福寺现存明清时期陕西五局雁塔碑刻16。

清朝时,建福寺每天早上都有规律地鸣钟,几十里外都能听到。钟声清脆,塔影美丽,在古城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小雁塔及其古钟是“雁塔晨钟”,是“关中八景”之一。

“大雁塔钟”成名不是在清朝康熙年间重修塔寺铁钟之后,而是早在唐代小雁塔初建之时。传说易经释经是为了早起拜佛译经,并向寺主建议“每天早晨要鸣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