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道围街的人文历史

皮影画:蓬勃发展的电影。

要在地图上找到龙导尾,就得用之前的地图。要找到现代人眼中的龙头龙尾,就要用归侨的心态。以前龙导尾是个大镇,跟这个字关系密切。只剩下了龙导尾市场,卖鱼,水鱼,卖菜,卖白菜,卖胸罩,卖花裤衩,和你心目中的市场场景几乎一模一样。虽然南华西街在“三年大变样”期间下大力气整治广州,让原本无序的老市场秩序井然,但多年来习惯了挤在人群中,拽着菜篮子,大声讨价还价的老大爷老奶奶们,依然在新市场里重复着过去的喧闹。

走在水迹斑斑的集市上,偶尔会有画瓷像、修伞骨、定制旗袍之类的字眼闪过,让你觉得是在看怀旧电影,但突然,“出售木炭”的广告旁边会弹出“按摩”二字,提醒你电影结束了,客官,上楼吧。

着迷:一幅繁荣的年画。

就我们所见,龙道围的房子虽然很旧,路也很旧,但是都很干净。商店或者商品都在门里面,没见过占道经营的。有一个卖被子的,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街边的窗户里,远远看去像年画。

龙像迷宫一样牵着尾巴。这里没有死胡同,但你可能会掉头回到原来的地方。有一个真实的故事,20年前一个老人去女儿家走亲戚。他早上从江湾大桥脚下出发,下午3点到达邓祠堂。老广州尚且如此,新广州可想而知。

为了找到华南西街街道办事处,我看到一个牌子上写着“李付闪”三次,我出了一身汗。于是我脱下外套,却把名片和零钱撒了一地。还好我在乱七八糟的时候遇到了一群女中学生,在我到达目的地之前赶紧帮我捡起来指点方向。事后回想,有一次我在50米内接近它,但我绕道了。

龙道围的街巷大部分都是石头铺的,出租车和摩托车都不好走。但徒步参观是一种享受,因为它足够宽阔和明亮,每条街道上都有阳光。如果你害怕阳光,你也可以在阴凉处躲一会儿。

潜龙:“盘龙”出没的地方。

龙导尾有很多龙。龙通往天津,龙船港,龙凤街,龙爪里...这里的龙除了真龙皇之外还有船的意思,因为水乡人喜欢把船叫做龙。龙道尾尽头还有一条河,叫树竹埇,现在已经成了臭水沟,但清末在广州、河南等地一度兴盛。是通往南郊村落的主要水路,省城南北的洋货、杂货、农副产品也因此相通。记得繁华的时候,树竹涌虽然只是一条小河,却自有鱼游浅底,两岸飞花的景观。每到仲夏之夜,打着旗子、扎着长辫子的富家贾人们过桥,经凤安桥转出沙面、芳村、白天鹅塘,或去西郊、荔枝湾,一路欣赏珠江风光。

在树竹埇曾经有一座小山。端午节时,人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山上观看在河里赛龙的盛况。现在变成了人民巷,街名叫龙船山。李攀龙建于1903年。因巷形奇特,形似一条蜿蜒的龙,故名“盘龙”。龙珠桥,建于1928的一座混凝土拱桥,命名费了不少功夫。此桥东连龙津,西达龙溪首约,故以两条龙为首;因此,该桥是在蜀主和朱桓二桥之后修建的,故以“珠”字命名为“龙珠桥”。解放后,这条河被改成了下水道隧道,龙珠桥被拆除,但当地居民仍用旧名称呼这片地区。

卧虎藏龙:一方养育英雄的土壤

冯静如,原名冯能,祖籍广东新会,住在龙道围。冯,矮黑,生于光绪十三年(1887)。他出生在社会底层。他十几岁时靠修鞋为生。早年去香港谋生,所以外号“修鞋”。

十几岁的冯静茹非常喜欢下棋。他在补鞋后开始下棋。在棋艺日益提高的情况下,他还钻研江湖残局,取得了一定的造诣。当时江湖上的棋手大多无法与冯抗衡,这引发了冯以下棋为生的梦想,于是他放弃了修鞋行业,回到了家乡河南龙道围,广州。辛亥革命成功后,广州相对稳定,也为象棋的繁荣提供了条件。翩翩茶室、天南茶室的相继开业,为棋艺的兴盛提供了阵地,也让一些江湖棋手进入棋楼谋生。冯就是其中之一。因棋式酷似著名棋手王泽,后改名丰泽。

1930以华南象棋协会会长曾展鸿、协会理事李的名义,致函上海世界象棋协会,邀请华东派队来华南交流。冯代表华南参赛,不仅要棋艺,还要礼仪、服饰、气度跟上。好在南华棋会的精英们并不介意自己的地位,只是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要求冯和李在比赛时穿长衫,带粉丝,并且还应该说话谦和,注意仪态。对于冯来说,还有一个名字不雅的问题。有人经过讨论,以“尊如其生”为典故,提出将冯泽改为冯静如,得到一致赞同。所以自东南战争后,冯泽改名为冯静如,形象大变。可以说他改变了世界!冯静茹的名字从此被载入棋史。他创造了穿长衫的历史,一度结束了蹲在地上摆象棋摊的清贫生活。

龙道威曾经有一个出名的男人。他的名字叫邓世昌。在黄海殉国时,光绪皇帝含泪写了一副对联:“此日含泪,有强大海军之力。”108之后的今天,甲午战争的历史再一次被翻开,炮声依旧回荡在耳边。

邓世昌正清18岁考入福州船政学校,是驾驶班第一届毕业生。同治十年(1871),被派到舰建伟实习,巡航南亚诸岛,练习航海。光绪元年(1875)后,任海东云、致远等战船管带(舰长)。光绪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6月,它突然袭击了丰田章男附近的中国海军,击沉了高盛号运兵舰,中日战争爆发。

8月18日,中国北洋舰队(北洋水师)10战舰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与装备先进的12日军战舰决战。在炮战中,中国旗舰“定远”号被大炮击中,“齐帅”号被击落。邓世昌下令升起“致远”号旗帜,向日舰开火掩护“定远”号。很快,致远舰被四艘日本舰船包围,多处中弹,船体倾斜。邓世昌大叫道:“今日除了死亡,什么都没有,但水师的威望永远在!今天是我们报效国家的时候!”立即下令开足马力向日本船只“吉野”号进发,准备与它决一死战。不幸的是,这艘军舰在半路上触雷沉没并遇难。

关于邓世昌的殉难还有一个故事:不幸致远舰鱼雷出膛,锅炉炸裂,舰体沉没,全舰250名士兵坠海。跟在后面的刘忠向他扔救生圈,未被接受,表示“船到桥头自然直,义无反顾”。邓的狗游到他身边,抓住他的胳膊,被他推开。狗舍不得走,还抓了他的辫子毛。最后,邓世昌“望海叹息,狗却意外死去”,沉入海底。

邓世昌及其将士壮烈牺牲后,举国悲愤。威海民众自发出海打捞英雄遗体,当地流传着“卖国商人李鸿章战死邓世昌”的歌谣。海战失利,朝廷震动。光绪给邓世昌谥号“刚正不阿”,追授“少保亲王”称号,并由御笔亲属写下奏折和碑文。清廷还送给邓母亲一块1.5公斤黄金制成的大匾,在文革中不幸被毁,并拨给邓家65438+200万元,以示抚恤。邓用这笔钱为邓世昌修建了纪念碑,为邓修建了祠堂。宝岗大道祥龙李贤2号,有邓世昌纪念馆和海珠区博物馆。整个祠堂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广州为数不多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至今仍有邓世昌亲自栽种的水葫芦果树、古井等遗址。龙仙里原名龙珠里,1931年改为现名,大意是取其龙的精神得以延续。

邓世昌有三个孩子和五个女儿,他的长子邓洪灏继承了他的职位,在广东海军工作。他死于1947。次子邓浩洋早逝;第三个儿子,邓浩干,是遗腹子。民国海军部服役,65438-0969年卒于无锡。大女儿邓;二女儿邓秀婵嫁给了邓世昌老同学的儿子叶硕洲。三个女人邓秀娟;四名妇女邓秀廷;五姑娘邓秀海。

一个大学生在纪念邓世昌的留言簿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没有自尊的民族;一个不爱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危险的、没有希望的民族。”

地名记录:误传的地名

2000年前南汉王刘询在河南岛建宫时,克隆了唐代长安的制度——宫门有一条通道,七弯八拐,两边用青石挡住,就像垂到地上的龙尾,顾铭的龙尾道。宋朝统一中国后不久,这座南汉时期的宫殿逐渐变成了民居,但卫龙路的名字却被继承了下来。清初有人误写道字为导,后误称“龙导尾”。

相关资料

这座寺庙位于同福中路将军直街,建于明中叶,光绪三十年(1904)重修。相传村里有个叫周的守望者(守卫的职责)在与盗贼的血战中被杀。村民们尊敬他的勇敢,称他为“将军”。他们特意把他的住处建成一个小庙,做了一个雕像供奉,叫做“将军庙”。

寺庙占地81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平房,有两层进深,中间有一个小横堂。正门有一幅杨雯碑文的对联:“关公胡本赵勇,恩吹龙岛焕重光。”殿内墙上嵌有几块石碑,字迹模糊。雕像在“文革”中被毁,建筑结构基本完好。

龙凤街

龙凤街位于海珠区西部,珠江东岸。街巷多以“龙”“凤”命名,不仅美丽而且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留下了南宋抗蒙英雄状元张的历史。这是在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民族英雄邓世昌的故乡。这里也是南宋画派的发祥地之一,近百年来产生了李寿安、刘群星、黎雄才、麦汉兴等著名画家。它也是一些粤剧艺术家的家。这些都有着深厚优秀的群众文化基础,成为街道开展群众文化活动非常有利的条件。龙凤街文化氛围浓厚。文化站现有场地1801平方米,4个分站,37个居委会文化室,13个业余文体队,15个组织,38个横向联系单位。

南华西街

古老的街道和幽深的小巷;石板路青砖房。街道没有张的街道宽,街道蜿蜒曲折,绿树成荫。通道两侧有花草树木,有时还有题字和彩绘墙壁。一个小花园的景象,在内大街小巷里很独特。假山和石桥之间,有品茶下棋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孩子,欢乐的追逐跳跃。榕音阁前,有勾着弹拨、陶醉在乐谱中的“发烧友”,也有舒展四肢、热衷于舞刀弄棒的健身爱好者,宛如世外桃源的景象。原广州市委书记徐世杰曾写诗:“花间深巷争香,故人忙于工作学习,物质与精神两翼齐飞,南国多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