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仇人不聚。历史上有哪些仇人聚在一起生活?

历史上相处融洽的人出现这样的矛盾并不少见。比如司马懿和诸葛亮,周瑜和诸葛亮。再比如北宋的王安石和司马光:前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名声极高;后者主持编纂了一部大型史书《子同治简》,这是众所周知的。

他们既是同朝名士,又是知识分子中的爱国者。按理说他们可以成为朋友,但是为什么不能齐心协力,把对方当成敌人呢?其实这和他们所代表和维护的利益有很大关系。王安石激进,主张变法,司马光性格沉稳,遵循既有秩序。两个性格不同的人,自然语言不同,是“敌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让我想起了苏轼和王安石,苏轼也曾因为对王安石变法持己见而被贬谪。两人都是有见识的人,都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但也会因为政见不同而产生冲突。这其实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三观”很像。每个人对世界上的人和事都有自己的框架,但正是因为这些差异和不同,才会碰撞出火花,才会让人不会被禁锢,不会一直待在舒适区,有一种外在的推力鞭策着自己。

我们现在说这些事情,其实很多时候并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只是分析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互不相容的人才各自的立场和值得评价的点。这也是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可以思考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