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不断调整和发展。它在生产方面经历了什么?
7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从绝对短缺到供需基本平衡、从注重数量增长到数量质量并重的两次历史性跨越。这两次历史性跨越也是中国70年来粮食发展成就的最重要体现。
70年来,中国粮食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发展动力和发展结果都有所不同。
(1) 1949-1978:发展难,保证城市和行业优先。
现阶段,在人民公社的生产经营体制整体上抑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背景下,中国粮食生产始终凭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在困难中求发展求提升,保持了年均3.75%的增长水平,保证了城市和工业部门的优先发展。但总体来看,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处于绝对短缺状态,粮食供求关系维持需求抑制的紧平衡格局。
(B) 1979-2003:波动发展,改变长期供不应求的困境。
在这一阶段,国家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3) 2004-2012:跨越式发展,数量保障已初步实现。
十年来,通过逐步开放粮食市场,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粮食产量稳步提高到2亿吨,保障了中国粮食安全在数量和总量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4)2013-至今:稳步发展,质量和结构持续提升。
2016起,我国开始调减“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2017启动实施“优质粮工程”,加强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都是提高粮食生产质量和结构的重要举措。
粮食安全的影响因素
在所有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中,人口因素应该是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但我们需要指出,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人口增加对粮食供给的压力上,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化等方面:
第一,粮食需求的扩大。根据世界上150个国家的人口指数,联合国人口基金预测到2025年将增加到91亿,粮食需求将增加50%。
二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第三,粮食流通与消费严重失衡。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