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和英语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什么是「四体两用」?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一词多义。以中国人为例。一个简单的词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自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含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类:本义、引申义、借义。这个在我之前的文章里已经详细描述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阅读:从甲骨文到简化字,汉字演变了3000多年,总结出三个规律。
除了大家熟悉的英语,can、have、play等基本词汇也有很多意思。这也是学习英语最大的困难之一:太多的意思没有明显的规律可循,只能死记硬背,更别说理解一个英语单词的原意,这对于一般学生来说是不可能的。
对于英语成绩好的学生来说,可以马上拼写出一个单词的发音,但不一定知道它的意思,而汉语正好相反。当我们看到一个陌生的汉字时,我们往往能猜出它的大概意思,但却无法理解它。
这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决定的。英语是表音的,汉字是表意的。
象形文字
以“豆子”为例。豆子的本义是指盛食物的高器皿。豆类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兴盛于商周时期。它们通常由陶器或青铜制成,有些是木制的。它们被用来盛放食物或作为仪式器皿。东汉许慎对《说文解字》中的豆子解释如下:
“豆类,远古食肉动物。”
春秋时期的青铜豆
你喜欢图中的豆子吗,像一个大高脚杯?的确,古代描写豆子的时候也说过:“看起来像高跟鞋或者盖子。”
豆子的结构也是根据豆子的形状创造出来的。甲骨卜辞中的豆子,一眼就能看出来,所以可以知道豆子是什么。后来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写的豆字。
这就是汉字的表意特征。因此,理解汉字意义的最好方法是从汉字的结构入手。
豆子的进化
汉字的创造
至于汉字是如何产生的,最著名的说法当然是仓颉创造的汉字。所以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人物,人物就成了“天上小米,晚上鬼哭神嚎”。
对古代人物的崇敬创造了仓颉人物的美丽传说。但是,这个传说不能当真。写作不可能是一个人发明的。文字是怎么产生的?文字是怎么产生的?有很多不同的版本。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每一版无一例外都承认作品的伟大,确实对得起“雨在天上,小米哭有鬼”的六字评语。
虽然关于文字的起源还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造字的规律:
1.文字是人类长期原始生活的产物。起初,它们可能只是一些简单的记录模式。
2.人们通过结构和用法来总结现有的模式和规则。
3.规律提出并被认可后,人们就有意识地根据这些规律造词。
汉字产生的时候,人们总结出“六书”,即汉字的六种方法:象形、指法、会意、形声字、音译、借代。“六书”一词最早出现在李周和《说文解字》中,并有明确的定义。
六书,四体两用
《刘舒》以篆书为基础,篆书是战国至汉代及后世汉字结构和使用的系统理论。有了六书之论,人们会在此基础上重建新的人物。因此,可以说刘舒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古代,儿童开始学习汉字,也是从六书开始的:
李八岁上小学,鲍教国子监,始于六书——许慎《说文解字》中的许。
清代语言学家说,“六书”可以概括为“四种两用”。这四种文体是四种造字方式,即指物、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基本上所有的汉字都要符合这四种结构。书中另外两种特殊情况,音译和借用,都不是汉字本身的结构。但在使用过程中,有时由于其特殊性,会产生新的用途,即“两用”。
不言自明的性格
“一指事物,一能见物,一能见物,一能见物,一能见物,一能见物,一能见物,一能见物,一能见物。
指向事物是一种造字方法,用符号指出事物的特征。当不方便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某个东西的时候,用抽象的符号来表达,指出它的特点,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比如甲骨文中的“上下”字,图形长,横线短,表示“上”;“侠”字也是如此。下面有一条短横线的长图是“夏天”。
甲骨文的“上”与“下”
再比如“背景”这个词。“笨”这个词的本义是指树根和树梢。是有底线的。一直都是这样的。所以在造词的时候,“始末”这个词就是通过掌握这个特点来指代某个东西的。“背景”这个词指的是加了一点的词根。“在末端”是指在木头的顶端加一个小十字或短十字,指的是树梢:
本与莫的甲骨文
象形文字的
“第二种是象形字,象形字,画其物,以体质疑之。日月也。”——《说文解字》
原始人在创造文字的时候,首先是以象形文字的形式出现,后来图像的性质减弱,象征性加强。这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在六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乎所有其他创造字符的方法都是基于拼凑和删除象形文字。汉字也是从象形文字开始,逐渐成为表意文字。
古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很可爱。比如太阳是圆的,那么“天”是圆的,月亮是弯曲的,那么“月”字就是一条曲线,中间的点分别代表太阳的影子和月亮的影子。当你看到一条鱼,你就把它画成一条鱼。如果你看到一只鸟,画一张它的画。
太阳、月亮、鱼和鸟
理解;谅解
“三是形声字和形声字,以事物的名称为基础,类比互补。”我的心也是《说文解字》
与指法和象形文字相比,理解要复杂一点,因为前两者都是单个汉字,每个汉字都是一个独立的形体,而表意文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成,每个部分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汉字。
左边是一头牛,右边是一个手里拿着棍子的人。好像是一个牛郎在吃草。这就是“放牧”一词的由来。牛郎累了。一个人在树上休息,就会出现“休”字。休息够了,站起来走几步,双脚一前一后。这就是“一步到位”的步伐。是不是很有意思?
田园,休息和郊游
形状和声音
“四会意,四会意,比阶级友谊,明白吗?江河也有——《说文解字》
注音字,顾名思义,就是形声结合。拼音文字由表意符号和音符组成。表意符号代表意义,音标代表发音。人物没有限制,科技含量高,结构非常简洁明了。所以形声字是汉字中最大的一类,从汉代开始就占据了大半个国家。
“河”字是形声字,左边三个水点是表意字,重点在右边。“河”字的音标来源于“范”,原指一个国家的领土和边界。所以水河结合就是水路,属于疆域,属于国家。单词“river”的发音来自“gram ”,意思是承担负担。水科学和水科学的结合,就是用土和石头筑起防洪堤。
河流和河流
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形声字遵循“左声右声”的规则。还有左右音,上下音,上下音。让我们举几个例子:
“棋”最初是自上而下的结构,意思是桌子上有一排排像抹布一样的条纹木制品。指棋盘。现在它是一个摆动结构。左边的“木”是指能指,右边的“气”是声音的符号,左边是右边的声音。
“句号”是左右结构。它的本义是预定的一天,指的是一个时间限制。右边的“月”表示左边的“气”是声音的象征,左边的声音才是正确的形状。
“畚箕”是一种上下结构,最初指用竹条制成的器皿。指簸箕和能指,其“声”是声音的上下形态。
“垒”的原意是用簸箕挑泥土和石头来砌墙。它指的是墙的底部。“土”字代表符号,“基”的音代表“基”的音和形。
齐,齐,齐,齐,齐,齐
这四个字也是用“气”作为音,但是组合起来就表达了完全不同的意思,很有意思。另外,我们会发现很多形声字的读音和音标并不完全一样,这是古今读音变化造成的。一些地方方言还保留着古音,比如前面提到的“江”,很多地方读成了“冈”。
相互解释或同义的字符。
“第五条规则是改笔记,和改笔记的人建立一个类别,同意接受对方,永远互相试探。”
国内外学者对音译给出了复杂的解释,如形、意、音的转换。许慎《说文解字》不清楚。这个词的侧重点没有明确的结论,但有一个基本共识:音译是汉字的使用,而不是结构形式。
许慎的定义是“建立学校,同意互相接纳”。清代戴震、段玉裁认为变调是互训,指词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互相解释。但是,这仍然不能明确定义形、意、音三个版本。
比如“考老”的原意和“老”是一样的。《说文解字》认为两个字指的是同一个东西,这和《说文解字》是一致的。因此,这两个字符可以互换。但是《醒世传》认为雷剑的歌不是偏旁部首,而是同韵的词,雷剑的一首歌和《声之传奇》押韵似乎也是有道理的。
那么,如何解释音符的变化呢?著名文献学家仇希贵说:别管它!
“在今天的汉字研究中,这个术语不需要注意。不用改笔记就能完整讲解汉字的结构。简而言之,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卷入关于流通票据定义的无休止的辩论。”-语言教学大纲
“考”与“老”
下面的
“六、借者无字,借者见音,可长”。
六书中最麻烦的是语音学的应用。可以说这是一个跨界问题,因为不仅单词有读音,单词也有读音。它也与语音学密切相关。
通常有两种类型的外来词。第一个在语言中经常用到,但是没有对应的词。所以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代替外来词。这个很好理解,但是要注意,外来词都是读音相同的词,同音字不一定是外来词。
比如北方的“北”本来就是象形文字,两个人背靠背站着,很形象。后来蔓延到人体,被打败了。这叫失败。然而,当我们谈到“北方”时,我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方。事实上,作为方位词,“被”是一个借词。这叫老话翻新,但往往是借而不是还。两个对立面的本意已经消除了。
另一个借词的例子是作者用另一个词代替原词,也叫传。在学校,大家一定都经历过被语音控制的恐惧。比如《尔雅》中记载的“跳蚤赴汤蹈火”,其实就是“早”的一个读音。
我们常说读音是古人写的错别字,但其实这些错别字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1.必须用同音字或近同音字代替,否则会严重影响阅读,真的不对;
2.用简单的词代替复杂的词。毕竟写多了也累。能不能少写点?
但这也给后人带来了一个问题,因为写字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仅要写字,还要发音。而且文字和图形数据的变化是可以考证的,而读音的变化却没有音标数据来解决我们的困惑。要理解有音变的汉字,就要学习古音,太难理解了。
摘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它有6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形式上,它们从数字变成了笔画。原则上,它们遵循形式、意义和声音。在用法上,除了汉字的本义,还有音译和借用。可以说,汉字的创造和演变是丰富而辉煌的,也是优美而合乎逻辑的。
中华文明延续了几千年。汉字承载了太多中华民族的荣辱,传承了太多中华民族的辉煌成就。千百年来,他们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每一个人,也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历史文化,创造了共同的繁荣。所以,认识汉字,学习汉语,应该是中国每个人的责任。
汉字永远不会停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