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高中历史主观题,高考考90分以上

第一,知识的沉淀,没有相应的知识是不可能想到那么多的。

二是分析,学会分析,进行适当的联想。

三不要背答案,如果背了,应该是答案的格式。有些问题是有格式的,比如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等。听老师阅卷的时候,可以分析一下老师是怎么想到这个的。

问题不多,但是透彻,精准。

附:

对于高中历史的主观题,很多同学认为只要答一些题就不会得0分,但是想得高分也不容易。吉大附中历史老师聂郭敏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向高三学生介绍了高考历史主观题拿高分的技巧。

有效控制接听时间。

近年来,高考历史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材料新颖,思维空间大,解读能力高,意在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阅读、收集、分析和思考;回答简短,只答要点,这样大大减少了写作时间。

如果你花时间回答问题,你很可能会因为没有正确理解问题的含义而丢分。写一千字,离题万里,想修改就没有写的余地了。

根据聂老师多年指导高考的经验,每题用时37分钟,用于审题、回忆课本相关知识点、阅读提炼材料有效信息、设计答案(背记或拟稿)、写答案等。其中,必答题25分钟左右,选择题10分钟左右。

在具体分配上,三分之二的时间用于审题、回忆课本相关知识点、阅读整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设计答案(背或拟),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写作。

需要注意的是,每道题答完后,都要看时间。如果回答某个问题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间,后面问题的时间分配要及时调整,适当加快,防止一件事顾此失彼。

注意时间表达词

主观题总是围绕特定历史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而设计的,突出题型的时效性也是历史题的最大特点。

因此,确定试题所反映的历史时间是正确分析和回答试题的关键。

有些试题涉及的历史时间是用文字表达的,比较抽象。所以在审题的时候,这道题的上下限一定要标注具体的公元年份或者朝代。然后根据教材的知识,确定与之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信息或参考,有布局地回忆教材中相关章节的内容,根据考试情况确定知识。

巧用尺子防止漏读

考试中,因为审题粗心,漏答、误读一些关键词,经常会出现漏答或答非所问的现象。

解决的办法是用尺子盖住下一行字,用笔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既能防止跳读,又能使注意力更加集中,防止漏读和错读题目。

阅读试题时,要特别注意,把限时词、限空词、话题中心词、答题方式词、答题内容词圈出来。如果不仔细看一些有明显思维引导作用的字、词、句,答题时很可能与试题要求有重大偏差,写一千字,离题万里。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主观历史题通常以几段材料或图片、图表、地图的形式出现。

每道材料题前面大多都会有一个主题,高度概括了它所开创的新局面。这一段虽然少,但也不容忽视。它是一个问题的核心,是灵魂所在。理解了一般会对最后一个问题有帮助。

还要注意省略号、分号、句号和材料来源,是否根据材料或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对于给定的材料,要采用“看”、“画”、“写”的方法。

复习问题时,先复习“问题”,再复习“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还要注意各种问题之间内容的联系和制约。

答案也应该是“五化”

段落:问一个段落,问什么,答什么。

先把这个问题的“关键词”写下来,再把答案的“关键词”或“要点”写在最前面,然后展开讲解,一目了然,既方便你集中精力答题,也方便老师打分赋分。

上下题答案之间至少留一行。如果不能留下,上一题的最后一行要写在线上,下一题的第一行要写离线,方便电脑图像切割。

将答案写在每道试题指定的位置。书写位置不要放错。要到位,不能出格。

排序:用数字符号排列每个答案点,上下排列,左边对齐。

字体工整,至少一笔一划。

用0.5或0.7的黑色铅笔答题,字体大小适中,大致和打印的4号字差不多。

正文不要太大,会影响字数;不要太小影响阅卷老师的阅卷。

重点:回答尽量简洁,原则是“多点开花”、“点到为止”。

按照高考阅卷时“给不给分——尽可能多给分”的原则,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在广度而不是深度上下功夫。

有序:按照出题顺序答题。

语言叙述要完整、准确、严谨、有层次、有逻辑。

为了使句子完整,可以用递进式、转折式、因果式、排比句来描述答案。

专业化:尽可能用历史(也就是课本上的书面语)来回答问题,不要用口语或白话文,而要用只有你自己听得懂的方言或简化术语。

名字、地点和一些专有名词一定不能拼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