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为什么被称为北京的“东大门”?

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历史上是交通运输和粮食储运的重要场所。被誉为“水陆要津,京师咽喉”,被称为“京师屏障”,被誉为“一京二卫三通州”。历史上被称为“水旱码头”,因为它是北京东部的水陆交通要道。

“通州”之名取自“运水助经济”之意。据清代《光绪通州录》说,属于颛顼和帝喾大陆;尧、舜、夏、商、周时期分别隶属冀州、幽州、燕。秦属渔阳郡,西汉时正式建立,原名陆郡。东汉时,陆县改为陆县。

金天惠三年(1125),废弃的燕山府改为燕京路西晋府。金海陵完颜亮国王登基后,于天德三年(1151)四月颁布诏书,决定将都城从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白城子)迁至燕京,然后在辽宁南京城(今北京)的基础上建中都城。

为了保证中都的粮食等物资供应,金海陵王还下旨开辟漕运,即利用金口河改道永定河,在今通州以东挖一条漕运河,然后在卢希安县设立刺史州。因为是漕运北端的终点,所以叫通州,意思是漕运是黄金粮道,绝不能封锁。此后800年间,通州一直是粮食运输和储存的重要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