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龙吗?有什么证据?

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很多古代史书中都有龙的记载。《左传》中记载“伏生时,龙成吉祥,故以龙为编年史,造字也”。《易坤》中记载“龙战于野,血玄而黄。”《礼记》中记载“鳞凤鱼龙谓之四灵”。

龙是否存在的问题自古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在很多人看来,这么多“降龙”事件的发生,说明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动物,但事实并非如此。龙的存在是不科学的。“降龙”事件的发生,只是因为世界上有很多类似传说中的龙的动物。

龙只是人们对超自然力量崇拜产生的一种精神图腾,并不真实。这只是原始社会人们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具体表现。

黄道理论有漏洞

许多人认为龙是真实的,因为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动物也是真实的。根据这个定律,人们推断龙是真实的。这个观点大错特错。

生肖诞生之初,并不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生肖。据睡虎地秦代墓葬出土的竹简《日书》记载,当时黄道十二宫中“陈”所对应的兽,不是龙,也不是其他动物,而是“贼人”。另外,其他动物的对应也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午马”变成了“午鹿”,“羊”变成了“马”。

梳理文献可以发现,汉代以前的生肖“辰”多为“虫”,指有鳞的“鳞虫”,即鱼类和爬行动物。直到东汉才说龙,可能是因为传说中,龙是“鳞虫之长”。

可见,龙在生肖之初是不存在的,生肖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通过十二生肖来推断龙的存在是非常不科学的。

不同时代的记载有差异。

关于龙的形态和能力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记载,这是虚拟事物的典型特征。这些虚拟的东西里的神是这样的。在不同的文化中,这些神的权力和关系是非常不同的。

我们可以在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献图片中看到这些差异。从出土的商代龙形玉佩可以看出,商代人认为龙是一个半圆,脚上没有花纹。到了秦汉时期,龙的形象变成了蛇和蜥蜴的混合体。直到明清时期,我们才看到龙的形象。

龙形象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古代社会的人来说,河流是生命之源,河流本身就蕴含着神秘的力量。所以河里的鳄鱼或者其他大型爬行动物很容易被崇拜,因为很难搞清楚水下是怎么回事,所以祖先往往会对水下的动物产生各种联想。

后来随着部落之间的战争,内陆文明和海洋文明,草原文明和高山文明相互融合,人们对爬行动物的形象进一步融合。在这个阶段,人们对龙形象的认知趋于一致,大多是大蛇的形象。龙被赋予皇帝的含义后,开始被政府创造加工,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龙。

龙的存在缺乏生物合理性。

在古代传说中,龙可以呼风唤雨,乘云驾雾,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生物显然是不可能存在的。在古代,人们对动物的认识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完善,很容易把其他动物误认为传说中的龙。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传说中的龙角像鹿,眼睛像兔子,脖子像蛇,爪子像鹰,手掌像虎,耳朵像牛。有太多不合理的生物结构和搭配,很难在自然界生存。

那么如何解释古代的“御龙”事件呢?这应该都是古人的主观想象,就像郑和下西洋遇到了一只长颈鹿,误以为是麒麟一样。人们在陆地上遇到的龙应该是蟒蛇之类的动物。在海上遇到的龙很可能是鳄鱼或者是帝王鱼之类的大型鱼类。至于天上看到的龙,很可能是一些气候原因造成的气候现象。

龙只是远古时代一种光明美好的想象,是我们的祖先在无法战胜天灾的环境下的一种美好寄托。虽然龙包含了中国人民的美好想象,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动物龙显然是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