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角度分析农历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现在使用的历法有两种:一种是阳历,也叫公历,是我国的法定历法。

一个是农历,也叫阴历(其实应该叫夏历)。

两种历法的区别在于阳历是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安排日期的,阴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来安排日期的。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历法最初主要是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产生的。

播种、收获等这些农事活动,主要与太阳运动引起的四季变化密切相关,而与月亮的盈亏无关。所以中国的人们在农耕上一直使用阳历,从来没有认真使用过阴历。

很多人认为24节气,农民种地的地方,就是根据农历。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二十四节气是不折不扣的阳历。

它是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确定的。太阳每在黄道上运行15度,定义为一个节气。

所以二十四节气中的日期是阳历固定的,阴历不固定。

24节气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使用阳历的证明。

《礼记》中有“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

在这些节气里,皇帝要斋戒后,亲帅三官九臣和王公大夫在郊外相会。

陆《春秋》中有"立春、春分、长夏、夏、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春分和秋分长度相等,而夏季的至日和冬季的至日分别是最长和最短的日子,因此更容易测量。

写于公元前104年(汉元丰六年)的《太初历》规定一年等于365.2502天,采用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

这种安排对农时是有利的,在后世的历法中也会如此。

“谷雨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晚,秋分正是种麦的时候”都是这里非常流行的农业谚语。都是以阳历为基准,与阴历无关。

农历不仅在农事活动中没用,用起来也很麻烦。

严格来说,农历是阴阳合二为一的:通过月亮的盈亏来确定月份,参照太阳的回归年来确定年份。

农历中的一个新月(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平均约为29.53天。

这样,农历1年与阳历1年的年差约为11天。

每三年安排一个闰月,两年再安排一个闰月,形成“19 7闰制”。

“三年闰两头”和“腊月十摸不着闰”都是针对这个麻烦的农历。

所以,相对于阳历,阴历是一种无用(沿海居民确定潮汐有用)、麻烦、落后的历法。

在中国历史上,农历从来没有被纯粹地使用过。

中国新年的时间和名称不是一成不变的。

“年”字,古为“簪”字,《说文解字》:“年,谷熟。

从“五谷丰登,万籁俱寂”来看,新年是从谷子成熟开始的,新年大概就是从庆祝庄稼丰收演变而来的。

(唐朝以前,藏族用熟麦过年,直到中原历法出台后,才改为和汉族一起过年,可以作为补充证据。

)

在古代,新年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元旦的日期发生了变化。

夏朝的元旦是正月初一,商朝是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十一月初一,秦朝是十月初一。汉武帝制定的太初历法又恢复了以正月初一为新年的传统。

1912年中国华民成立时,采用的是公历年,孙中山将阳历中的1定为元旦。

1915,袁世凯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原来立春那天叫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新中国《公元纪年法》,公历65438+10月1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先进的东西终将取代落后的东西。

新中国抛弃了落后的阴历,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日历年,将公历1 1定为元旦作为新年的开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目前我们有法定节假日,有的用阳历,有的用阴历,使得每年的放假日期不固定,给生产生活和休息带来一些不便。

我们应该抛弃落后的农历,把农历新年定在阳历65438+10月1,把农历的传统习俗放在这一天。

其他传统节日也可以适当固定在法定的“公元历年”。

这样既能落实阳历的法律地位,又能与世界接轨,对节假日进行适当调整,让人们更好地享受。

附:节假日调整办法。

以2009年为例:元旦合并春节(10天,1个月),清明节(3天,4月),劳动节,青年节合并端午节(6天,5月),国庆节合并中秋节(8天,10个月)。

前三项没有困难。第四项,中秋节,比较难。如果固定在阳历15或者秋分,前者太热,晚上可能没有满月,可以确定为秋分和寒露之间的第一个满月。

学生寒假大致在65438+10月,暑假大致在7、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