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灵寺石窟的破坏与保护

公元11世纪,西夏与宋朝交战,西夏下令毁桥,丝绸之路改道,一度名噪一时的炳灵寺被冷落。从此,汉传佛教退出了历史舞台。15世纪,藏传佛教进入炳灵寺,在清朝康干时期达到顶峰,炳灵寺的佛教活动进入新的复兴时期。此时香火鼎盛,僧人多达3000人。但清末以来,炳灵寺石窟所在的贺州地区民族矛盾日益严重,乾隆46年、同治7年、13年、光绪21年、民国17年相继发生社会动乱,对炳灵寺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128、147等大型洞窟被人为炸毁,大佛前九层楼阁、木檐等寺庙建筑被放火焚烧,一些精美的佛教石雕被斩首、肢解。从那以后,寺院里的僧侣纷纷出逃,佛教活动被迫停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组织中央美术学院、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和敦煌文物研究所,抽调13名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组成“炳灵寺石窟调查队”,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详细、全面的调查和了解:摄影、临摹、测绘、窟内内容调查等。

1953 10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甘肃省炳灵寺石窟图片展”,展出炳灵寺石窟调查队在考察中临摹拍摄的173幅图片。时任文化部社会文化事务管理局局长的郑振铎先生为展览亲笔题写了《炳灵寺石窟概况》。

1955年5月,永靖县炳灵寺文物保存中心成立,有价值的石窟被一一编号,结束了炳灵寺石窟长期无人管理的时代。至此,这个千年的石窟和景点被重新照亮了全世界。1961 3月4日,国务院正式公布炳灵寺石窟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4月至5月,甘肃省文物队和炳灵寺文物保护办公室对炳灵寺石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首次登上最高的169窟,发现窟内保存有大量西秦时期的造像和壁画,并在第六龛发现了《西秦蹇宏元年(公元420年)墨迹书法造像题记》。

1967年,修建了一组石堤来守卫石窟。1982修建了一座连接大寺沟两岸的拱形水泥桥。从65438年到0999年,国家投入巨资对石窟进行维修加固和渗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