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人物画有什么特点?
北宋人物画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宗教画、人物画、故事画和风俗画的创作上。吴宗元和张择端是人物画家中的佼佼者。
北宋与南宋人物画的差异:
一、道教人物画
1,北宋道教和佛教人物画
(1)北宋道教、佛教人物画创作活跃,但多为统治阶级辅佐政教服务。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后周“灭佛”,大批寺院被废。但佛教在吴越、南唐、后蜀等南方国家仍很流行,因此佛教艺术水平仍得以保持。北宋初,宋太祖、宋太宗也提倡宗教,特别是道教,于是开始增加道教、佛教绘画的创作,但多为统治阶级服务,辅助政教。据史书记载,宋太宗、赵匡义登基时,为了平息人们的议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下令太监王继恩指使道士张守镇编造“易生将军”的神话,以证明自己是军权神授。
(2)北宋道教、佛教人物画虽然多以寺庙壁画的形式出现,但也开始呈现出带有一定欣赏性的世俗化倾向。
随着宗教信仰的恢复,北宋时期的寺庙数量开始增多。因此,对寺庙壁画和宗教化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道教和佛教绘画的发展。在北宋的宗教壁画中,开封的大昭寺和玉清赵颖宫最为壮观。索国寺是宋代都城最著名的寺庙,现存的佛像壁画有《阿育王乔装》、《大魔王降世》、《宝芝华十二面观音像》、《百景光佛降九曜鬼》、《佛降鬼母揭坛子》等...这些壁画多为打斗、妖魔化、音乐骑兵、百戏等热闹场景。
(3)北宋画风仍沿袭前代吴道子的画风。在绘画技法上,常用单线素描法来描绘。
宋代画家数量众多,但论及北宋的道、佛画家,吴宗元是第一个。他的传世作品《元代神仙作战图》是一幅道教壁画的草图样本。全卷共绘有87位神仙,描绘了元初五帝中的三位带领神仙、神祗、女仙、仪礼朝佛的情景。这幅长卷的线描是用“水盾条”的方法画的,线描细腻飘逸,接近吴道子的画风,但又比它更温柔。可见北宋素描绘画水平所能达到的高度。
2.南宋道教人物画。
(1)与北宋相比,南宋道教和佛教人物画的政治启蒙意义不大。其神权色彩也随着鉴赏性的增强而明显淡化。
前代禅宗兴盛,禅宗的宗旨是静朴,重精神而轻形式。受此影响,南宋传教士和信徒对佛教绘画的形象和变相不太重视,于是道教和佛教人物画的创作逐渐被放弃。此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审美情趣的变化,绘画趋向于发展更为有趣的山水花鸟。对于道教人物画,大多只是因循旧规,越来越简单,或用特殊的水墨,或用特殊的简笔,或用特殊的粗笔,足以看出南宋道教人物画的衰落。
(2)当然,在南宋,也有杰出的道教和佛教画家。绘画技法也趋向多元化,出现了新的局面——更为洒脱的“简笔画”。
擅长画道教人物的梁凯,也会画山水、花鸟。在他的人物画中,石可的“简笔画”和当时流行的马援、夏圭的水墨画技法,在水墨人物画中独树一帜。他的传世作品《六祖》以“简笔画”为主,笔法活泼抑扬顿挫。梁凯的另一幅画《泼墨仙女图》,主要以墨色的变化为造型,生动地刻画了仙人的仙骨和体态。在这幅画中,线条的作用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笔法粗旷,以少胜多,化繁为简,不求形似,但求神韵,是梁凯人物画的追求。也正因为如此,为北宋人物画圈注入了新气象。
常发是继梁楷之后最著名的禅画大师。他擅长用简单的笔触表现光影的变化,但他的作品却充满了宁静清澈的气息。他的代表作《观音图》用苍凉的山野代替了金碧辉煌的佛教道场,用简单的笔触反映了禅宗的空灵意境。
二、风俗人物画
1,北宋风俗人物画
(1)值得我们关注的北宋人物画圈,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普通人生活题材的出现。画家们把注意力转向了这个城市的大量市民。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擅长画描绘城乡生活的风俗画的画家。他们大多生活在群众中,熟悉市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理想。所以很多画家都把视野从描绘天上的神佛,地上的权贵,推向描绘城乡生活的广阔天地。这一进步标志着宋代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现存最早的北宋风俗人物画是王的《纺纱图》。画中,婆媳正在柳树下纺纱,右边的媳妇坐在凳子上,抱着婴儿,左手摇着纺车。分娩的场景非常生动。此外,画面中村妇身后还有一个顽童和一只调皮的小黑狗,让画面气氛安静而活泼。
(2)北宋风俗人物画不仅在创作题材上有很大突破,而且在绘画造型技巧和意境上也令人惊叹。
北宋时期,无疑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将风俗画推向了高潮。作品以一幅连贯的长卷,描绘了北宋都城汴河和东角闹市的繁华景象。画家根据自己细致的观察、理解和创作需要,选择既生动又具有社会本质特征的事物、场景和情节,进行细致的描绘。在画卷的整体构思上,画家从宁静的郊区出发,通过跨越汴河的虹桥进入城市,最后以最繁华的城市街道结束,有着引子、高潮、结局等完整的叙事过程,在情节处理上也巧妙地展现了生活的洪流。是一幅杰出的写实绘画,真实地揭示了当时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人物画的传统特征:
中国的人物画画家主张:以形传神,形神兼备。抓住有利于生动的眼神、手势、体态和重要细节,强调主次分明、细节粗略、细节在传达感情的面部表情但略在衣着、细节在人的活动及其神态和反应但略在环境描写。就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而言,抒情作品往往通过营造艺术氛围来衬托人物的情态。叙事类作品尤其擅长以条幅或长卷的形式,将空间与环境景物或室内陈设进行分割,用主要人物复现的方法,将时间进程中发生的事件一一叙述,突破了统一时空的局限。人物画所用的笔墨技巧和技法,在工笔设色、线描、小写意中更注重笔法的基础作用,从而创造出十八般笔法。笔触或描写一方面服从于形象的结构肌理、量感和表情,另一方面也传达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作者的个人风格。写意人物画,笔墨互为用。笔里有墨,墨里有笔,纸上有笔。不仅传神,而且抒情传神,还彰显个人风格,远比山水花鸟画难。被称为音乐和快感地图的人物肖像,总是把人物放在最容易表现其气质和性格的特定景物中,这与一般的肖像不同。在色彩运用和诗印的结合上,人物画具有一般中国画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画和人物画的创作对象都是人,都是以客观的人作为观察对象和创作素材。但是,当它转化为一种艺术形象时,肖像画比人物画有着更现实、更具体的要求。首先,肖像画强调真实性。人像一定要刻画一个客观的、具体的、具体的人,一个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或历史中的真实的人。人物画可以通过概括、综合甚至想象,创造出不具体的、类型化的、甚至虚构的人物。中国古代肖像画家非常重视“真人”。在古代,他们把人像称为“肖像”、“人像”、“影写”。很多肖像画的理论也是以观察和刻画真人作为创作的出发点。比如东晋顾恺之的“虚实相生”论,南齐谢赫的“物的象形”观,宋代苏轼的“灯下留影”,元代王铎的“画像之秘”,清代蒋济的“取神之法”。肖像画的社会功能和作用主要是拍摄现实人物,再现客观现实,发挥认知功能,同时作为纪念、祭祀、警示的图像,达到教育的目的。张汤颜渊在《历代名画志》中指出:“忠孝皆在云台。有猛有尊者,皆上林亭。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善。留给描述吧,而且是赵胜德的事。传承过去有其成功或失败之处。”肖像画要求“外貌相似”
扩展:宋代著名的人物画家有哪些?
宋徽宗——最大的品牌
书画能力最高的皇帝,擅长文笔和绘画。
下图是宋徽宗“听音乐”的一部分。
宋徽宗自己的狂热爱好者的出现。
画面构图巧妙,背景和道具非常简洁,人物表情生动。
李——最高荣誉
李,北宋著名画家,素有宋代第一画家之称,名龙眠居士。
擅长鞍马、佛像、人物、山水。
水墨纸版的《西园雅图》是画在一张图上的。录于清代,收藏书画专著《石渠宝坻》。书中对李、本人以及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等众多文人墨客进行了逼真的刻画,并在徐家设宴款待。
这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秦观、李等文人聚会的最佳画作。
只要后来的画家喜欢画人物,心中有聚雅之人的情怀,就抄了《西园雅集》。
南宋著名画家马援的《一角马》还画有《西园雅图》。
张大千近代多次临摹。
李的线描技法成为后世学画的典范。龙眠为俗人,龙中之首。
素描大师吴宗元
道教教大家,经常在寺庙里画壁画。
元代的神仙图,徐悲鸿用生命保护的八十七神仙卷,可能都出自他之手。
目前国内很多人学画传统人物画,临摹的范本是《八十七神仙卷》。
《八十七神仙卷》是顾恺之画的还是吴宗元画的?
之后我就说说我个人最喜欢的写意人物画。
梁凯-可爱的疯子梁。
梁楷,南宋人,生卒年不详。他擅长画山水、佛道、鬼神。他喜欢喝酒,酒后行为不拘小节,所以人称“梁风(狂)”。在中国和日本都很有名的大画家。
《泼墨仙子》是现存最早的写意人物画。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幅画,有太多精彩的地方,令人惊叹。
还有一张图,《李白行印图》现藏东京国立博物馆。
这张图很多人都看过,也是非常著名的李白画像。
梁凯的很多画都在日本。嘿
史珂——丑怪崛起
宋初画家石可,生卒年不详。
笔法苍劲有力,开写意人物画之先河。梁凯深受感动。
代表作《二祖心态调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