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谁首先提出的?简介
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论语》。原文是:“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之,不善而改之。”子曰:“他人言行,必有值得学习之处。选择别人好好学习,看到别人的缺点,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就改正。"
“三人行,必有我师”最早是孔子提出的。出自《论语》。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说法,得到了后世知识分子的高度赞赏。这体现了古代圣贤的智慧。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很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既要以好为师,也要以坏为师,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的话有利于指导我们与人交往,培养修养,增长见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代编撰而成。它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逻辑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所开创的儒家学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但孔子“言不尽意”,没有留下完整系统的学术专著。两千多年来,只有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著作流传下来,那就是《论语》。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但是人并不总是能够做到的。人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经常看自己的优点,找别人的缺点;或者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做比较。
与人相处时,对比自己优秀、比自己强大的人不服气;鄙视和厌恶那些有缺点和错误的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把正确的真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样不仅堵塞了向他人学习和提升自己的途径(选择好的,跟着做),还不可避免地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甚至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