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发明对工业发展的影响
英国羊毛业是在13世纪和14世纪由荷兰工人引进的。在随后的数百年间,毛纺织工业在英国城乡广泛发展,成为英国的民族产业。16世纪中叶,英国羊毛制品的出口占全部出口商品的80%。到17世纪初,羊毛制品的制造已遍及全国,约有1/5的人口从事这一事业。此外,一些与行会无关的新企业,如棉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玻璃业和造船业等也有所发展。到公元17世纪初,英国集中的手工业作坊和分散的手工业作坊已经极为普遍。但是,英国工业产品的质量还不如当时西欧的一些国家。当时英国的粗羊毛要去荷兰做最后的加工。英国的冶金、采矿和采煤工业在16世纪至17世纪刚刚起步。就矿石开采数量和加工技术而言,17世纪上半叶,英国还不如捷克和瑞典,一些工业部门的生产水平还不如法国。但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壮大有其自身的特点,即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农村,严重破坏了英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首先发明了飞梭,使织造效率提高了一倍,英国工业革命的序幕由此拉开。织造革新后,织纺矛盾,导致长期“纱荒”。1764年,纺织工兼木匠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手摇纺纱机,即珍妮纺纱机(以其女儿命名)。可同时纺16-18锭,工作效率提高15倍。这就初步解决了织纺矛盾。但是珍妮的机器有缺点,因为是靠人力旋转,纺出来的纱细而脆,不结实。为了克服这个缺点,1769年,理发师兼钟表匠理查德·阿克莱特(Richard Ackerlet)制造了液压纺纱机。从此机器轮换不再使用人力,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纱线坚韧厚实,可用作经纱。因为它使用水力,所以有必要在河边建一座新工厂。1771年,第一家棉纱厂在德比附近的克朗福德成立,雇佣了600名工人。从而突破了原始的手工作坊阶段,开始进入现代机器工厂阶段。1779的青年工人塞缪尔·克朗普(Samuel Klomp)为了解决纱线粗的问题,结合珍妮机和液压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走锭纺纱机(Muir纺纱机,又称综合精纺纱线机)。走锭机可以同时旋转300-400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纺出的纱线细腻、强韧。随着纺纱机的不断发明和改进,棉纱出现过剩,反过来又促进了织机的发明。1785年,工程师埃德蒙·卡特赖特(Edmund Cartwright)制造了一台液压织布机,使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1791年,第一家织布厂在英国成立。随着棉纺织机械的发明、改进和使用,相关工艺也在不断创新和机械化。如清棉机、梳棉机、漂白机、染色机等,已被发明并广泛应用。这样,棉纺织工业的整个系统都实现了机械化。由于18上世纪六八十年代发明的棉纺织机器都是工具,所以很快被英国其他轻工业(如毛纺织、亚麻纺织、丝绸纺织、造纸和印刷)改进和采用。19世纪初,英国整个轻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
18世纪,羊毛业虽然是英国最发达的产业,但它是从封建社会后期发展起来的,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政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质量,维护民族工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声誉,但在达到这一目的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毛纺织工业的技术更新。使这个行业的生产流程僵化刻板,成为一个保守的、没有生气的、传统的生产部门。英国的棉纺织业不同,它是一个新的工业部门。
英国棉纺织业是1588年由荷兰技师引进的,直到17世纪才在兰开夏郡建立生产中心。在此之前,它的生产基地分散在农村,不受行会和政府规定的约束,生产中没有规章制度,没有传统障碍。因此,棉纺织行业具有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18世纪以前,英国棉纺织业的原料主要靠进口,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在国际市场上,产品质量不如印度,同类产品价格比印度高50%-60%。英国棉纺织业的处境非常艰难。为了生存和抵御印度棉织物,英国棉纺业不得不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进行技术创新势在必行。其次,棉织物适合普通人日常穿着,价格低于毛织物,属于低档货,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可见,棉纺织行业更适合发明新机器,推广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因此,到18的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新兴棉纺织业的技术革命。
工业革命的过程就是发明推动发明,各个工业部门产生连锁反应。从轻工业到重工业,从工作机到发动机,相互促进,最终形成机器生产的完整体系。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历时约一百年。
科技的进步对世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科技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从而大大加快了世界历史的步伐。以发电机、电动机为代表的电力应用产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产生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国家才能变得真正强大。通过代表当时先进科技水平的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英国实现了工业革命和工业化,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