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历史是怎样的?
甲骨文是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年。
甲骨卜辞属于公元前14年至公元前165438年殷商都城皇室贵族的占卜卜辞和笔记卜辞,也是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古代文献遗产。铭文的载体主要是牛的肩胛骨和龟甲,也有其他动物的骨骼。其内容为研究历史悠久的中国辉煌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人文社会的传承形式提供了独特、真实、珍贵的第一手史料。
甲骨文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大经典汉字之一,与约5500年前在西亚两河流域发现的粘土楔形文字、约5000年前在北非尼罗河河口发现的古埃及铭文文字、后来演变的纸莎草僧侣的草书文字、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古印度篆书、公元初美洲民族发明的玛雅文字相呼应。
有四个主要记录:
(1)加工刮下的龟甲和兽骨应由专门的占卜者保管。占卜师在它们的边缘刻上说明这些甲骨文的来源和储存的笔记,这被称为“笔记铭文”;
(2)占卜时,占卜者用燃烧的紫荆花木柱烧灼钻窝槽,使骨裂前端呈“占卜”状。这种破解被称为“占卜”,是推断占卜吉凶的依据。在早期的甲骨文中,刻有占卜序列的数字,也称为“预兆序列”;
(3)甲骨文的主体部分是甲骨文,即占卜活动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展和结果的铭文。大多刻在甲骨正面,也有刻在背面的;
(4)六十支,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人、鬼)和地支(子、丑、阴、卯、辰、巳、午、卫、申、酉、戌、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