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南洋华人的现状和历史?

1,历史

中国与东南亚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朝。根据《史记》、《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公元1世纪前后,中国与缅甸、越南等国家有交往。到了唐朝,移民开始增多,被当地人称为“唐人”。但直到明朝清初,中国人的南洋之路才越走越宽。

2.几次大规模迁移:

——西汉末年,一批中国儒家和数千名军政要员逃往越南;

——南北朝时期,中原人迁居至支那。

——唐朝后期,黄巢攻打广州,广东人争相逃往东南亚;

——南宋被元朝灭的时候,一大批大臣遗民也倒在了这里。

——明末清初,大批流民、被清军打散的农民军、抗清失败的明军残部和不愿为清廷效力的明遗民,掀起了向东南亚移民的高潮。明朝亡后,高、雷、连总指挥陈尚川和副总指挥率领3000多名家属和50多艘战船到达越南南部的湄公河三角洲,于是此地被称为“明乡”。65438年至0659年,跟随李咏皇帝流亡缅甸的官兵家属,有的逃到暹罗(今泰国),有的被安置在缅甸偏远地方。今天缅北的桂氏和闵氏就是这些官兵的后代。

3.理由

——总的来说,中国封建王朝的末年,大多伴随着农民起义、外族入侵和王朝更迭,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失去权力的前贵族移民海外。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移民地和避难所。

——中国人去南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庭的命运。中国太平洋学会1935调查显示,69.95%的难民出国是因为“经济压迫”。当时去南阳的人,既有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也有留不住家乡的。

——南洋在英荷殖民统治下,正处于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为了吸引中国工人,东南亚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马来西亚最大的州沙捞越,在白普勒二世统治时期就专门发布通知: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用于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房安置移民;免费供应一年的米和盐;提供交通工具,设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以在沙捞越永久居住。这样的政策对在中国失去土地的失业难民有很强的吸引力。正是在这个时候,许多人漂洋过海来到南洋,或携妻子,或独自一人。

从文化上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坚守一亩三分地,愿意过“妻儿热”的平静生活。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努力工作,探索新世界,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

4.现状

今天,中国人的脚步已经遍布世界各地。海外华人的最大群体是东南亚华人。他们大多是数百年前杀出南洋的拓荒者的后代。据不完全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有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人口2500万,华人约600万。泰国人口6500万,华人约2000万,占近三分之一;新加坡有300多万人口,华人占90%,是侨胞占所在国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

大量华人涌入东南亚后,对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许多中国人在所在国从事商业活动,负责管理海外贸易,购买当地土特产,出售这个国家的商品,从而形成了沟通中国与海外贸易的商业网络。这些人大部分也是当地政府所依赖的。暹罗王室曾说:“如果没有华侨,朝廷什么也做不了。”另一方面,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从事手工业,如面包师、裁缝、鞋匠、金匠、银匠、雕塑家、锁匠、画家、泥水匠和织布工。还有大量的华侨从事农业、园艺和渔业,他们在当地社会的日常生活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东南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和矿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华人是当地金矿的唯一经营者。高峰时矿工人数超过9万人,金矿石年产量一般在百万盎司以上(1盎司等于28.35克)。19世纪以前,马来西亚几乎所有的锡矿都是华侨开发的。现在当地很多叫“西湖”的大型锡矿区都是华侨挖的。正是由于海外华人的辛勤劳动,马来西亚的锡产量长期占世界锡总产量的一半以上。

“南下南亚”的中国人也因此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勤奋和努力改变了东道国的经济落后状况。就连海峡殖民地英国总督瑞天仙也承认,马来半岛的繁荣“全是华侨造成的”。“马来各州的维持依赖于锡矿税...锡矿工人,第一批华侨。由于他们的努力,世界锡消费量的一半由半岛供应。他们的才华和劳动创造了今天的马来半岛。”“马来政府和人民感谢如此勤奋、努力和守法的海外华人。”

中国人在改变所在国经济状况的同时,很多人已经完全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东南亚华人中出现了数百名百万富翁和千万富翁。

与此同时,华人在东南亚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的丈夫是中国人,泰国前总理他信是中国人。在泰国国会中,三分之二的议员也是华人。在马来西亚,华人从政成功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