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庙会的历史?

庙会的发展与演变

庙会在庙会或特定的日期举行,通常在寺庙内或寺庙附近。后来,一些人把神像抬出寺庙,在寺庙里参观,这就是所谓的神会。它是人们崇拜神灵、愉悦身心的产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往的需要,庙会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市场交易活动。这时,庙会也被称为“庙会”,成为中国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庙会与集市融为一体,成为人们祭神、交流感情、交易的综合性社会活动。随着人们的需要,庙会增加了娱乐活动。

到了汉代,佛教传入中国,道教逐渐形成。民间信仰中的赛族酬神活动相继与佛道结合,其活动逐渐从乡村社区转向佛寺、道观。佛教、道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各种民间组织也主动去开会、招待。所以寺庙和道观逐渐成为以宗教活动为基础的群众集会场所。在庙会活动中,佛教和道教或相互竞争,或相互渗透,丰富了庙会文化。

南北朝时期,寺庙和市场已经有所接触,但此时寺庙和市场的关系并不密切。

毕竟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期,尤其是随着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释道并存,进入鼎盛时期。庙会活动从祭祀、娱神逐渐发展到娱人,增加了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等。佛教和道教修建了大量的寺庙和道观,以争取信徒和吸引群众,从而促进了庙会的繁荣。此时的寺庙、平台、神社、宫殿、庙宇、寺庙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龙王庙、天业庙、祖师庙、娘娘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观音寺、山神庙、河神庙、王宇庙、圣母庙、二郎庙等寺庙不计其数。这些为以后庙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庙会应运而生。虽然这一时期庙会的数量和规模在全国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局面,但就庙会活动而言,仍以祭祀神灵为主,而在民间商贸方面相对薄弱。

明清乃至近代是庙会真正定型和完善的时期。明代庙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量“行会”(“行会”和“办事处”)的兴起,使庙会更加有序,如全国各地山西、陕西两省工商人士所建的“山、山行会”。

如今,庙会再次成为民众不可或缺的民俗活动。除寺庙外,也在公园、广场等开放场所举行,以文化、商贸、娱乐活动为主,宗教活动较少。庙会在中国随处可见。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会、南京王江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黄辉、福建妈祖庙庙会等。丰富多彩的地方庙会活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庙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