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哪些世界文化遗产?

登封“天地”历史建筑群位于河南嵩山地区,包括经历了汉、魏、唐、宋、元、明、0等朝代的周公观景台、登封观星台、宋岳寺塔、太史阁、中岳寺、阙门、塔、嵩阳书院、惠山寺、少林寺建筑群等八处优秀历史建筑。

建筑物简介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嵩山南麓的太史山脚下,在河南省登封市以东4公里处。它存在于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156-87年),现存的建筑格局可以追溯到晋代。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重修,是官式建筑的代表,也是我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批道教古建筑群。

汉三阙(太史阙、少师阙门、齐木塔)建于东汉时期(公元118-123),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寺庙,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仪式建筑的典范。汉代三碉上雕刻的图画、篆书和铭文十分精美,是研究东汉建筑史、艺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资料。左图:齐木铁塔(局部)。右上:太虚阙(地方)。右下:蹴鞠图,少师阙门上的浮雕石刻。

宋岳寺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登封市西北5公里的嵩山南麓季峻峰下的宋岳寺内。它始建于北魏郑光四年(公元523年),其顶部在唐代重建。经过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这座塔依然巍然屹立。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也是中国古塔中的孤例。

登封天文台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观测建筑,建于元代十三至十六年(1276-1279)。天文学家郭守敬观测计算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与现在的公历在精度上只差26秒,但却早造了300年。观星台位于嵩山风景区八景之一的登封市高塍镇。天文台是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的。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之一。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在世界天文学和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2008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438+0961。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郑州登封市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八年(公元484年),称嵩阳寺。唐代改为嵩阳寺,五代改太师书院。宋代理学“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都曾在嵩阳书院讲学,从此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祥地之一。

松阳书院是中国一所古老的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太史山脚下,故名。

少林寺,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嵩山,是少林武术的发源地,禅宗祖庭。因位于嵩山腹地少室山下茂密的丛林中,故名“少林寺”。唐朝时期,少林寺很有名,它也被称为禅宗和武术。民国时期差点被军阀石友三烧了。少林寺现任方丈是释永信1982版的李连杰电影《少林寺》,享誉海内外。

塔林少林寺

位于少林寺以西约250米处,是历代僧人的墓地,占地约21,000平方米。有唐代以来的古塔230余座,是中国最大的塔林,有砖、石、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其中,唐塔2座,松塔2座。金塔10,元塔46,明塔148,其余为清塔或年代不详的塔。有单层单檐宝塔、单层密檐宝塔、印度斜坡宝塔和各种喇嘛宝塔。有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圆形等。,且风格造型繁多,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塑艺术综合研究的宝库。少林寺塔林保存了689年至1803年的241座古塔和2座现代塔。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宝塔,被誉为“中国宝塔艺术馆”。惠山寺位于嵩山玉峰脚下,风景秀丽,林木幽深,花木繁茂。就是这样一个捕捉了嵩山灵气的景点,造就了佛教史上著名的长寿之星——道安禅师。为魏孝文帝(471 ~ 499)留宫,并于元年(520)重建归隐寺。隋炀帝开五年(585),改名为宋岳寺,后隋文帝赐名惠山寺。唐代武则天曾亲临此寺,拜禅师道安为师,赐名安国寺,并将金刚佛像置于寺内。在唐代,寺庙,祭坛和塔被大规模建造,并出现了许多高僧,如童渊,净藏和天文学家。五代时,嵩山玻璃坛,又称“丰禅寺”,禁止修行:后梁废弃。宋太祖开宝五年(972),命名为“宋岳玻璃环坛”和“大会善寺”。自元代至元年(1264 ~ 1295),又称“万寿寺”。

少林寺祖庙位于嵩山少石山五乳峰下的小土堆上,距少林寺1.3km。此寺是宋代为纪念禅宗始祖达摩而建的纪念性建筑。因达摩常游于宋、罗之间,修习禅定的主要方式是在侧墙上静坐,故此寺又称为“达摩面壁寺”。当你在祠堂前,你会感到轻松愉快。三面有谷,背面有五峰。虽然建筑不大,但给人印象深刻。除了这种隐藏在群山之间的神奇环境,古老精致的寺庙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殷墟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面积近36平方公里,东西、南北延伸3公里,是宏伟的古都遗址。它保护的板块包含了我们现在所在的殷墟宫祠堂遗址;在何欢河北岸,现在同时对公众开放的已故商王墓遗址;还有环北商城遗址,它位于故宫祠堂遗址以东3公里处。

这里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第20任国王盘庚从山东曲阜迁都安阳小屯村,这片土地在商朝被称为殷。它在这里建都了255年,传了8代12的国王。这里的商朝历史叫殷。直到公元前65438年+公元前0046年,周武王伐灭商贾,因战乱逐渐荒芜,沦为废墟,史称殷墟。

直到清朝末年,当地村民在耕地时,在地里发现了刻有商代文字的甲骨文。只有以此为契机,我们才逐渐发现了这座尘封了三千多年的古城。

从殷墟的遗址形式来看,今天我们只是在古代君王居住、工作和祭祀的地方,也就是宫殿和祠堂的遗址。

殷墟文化有三个重要元素,即甲骨文、青铜文明和都城遗址。

市北

在你面前的石碑上,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刻的大字:甲骨文发现的地方。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为我们想借此景观向你指出,中国当代文明最重要的文化承载系统——汉字,以及它的早期形态——甲骨文,就诞生在我们今天居住的洹河之畔。

大门

在这个门的前面,是根据甲骨文的“门”字仿制设计的。你看到的整个大门,是以三个甲骨文中的“门”字为原型的。门两侧的浮雕以1976号富豪墓出土的龙纹玉为原型。这是中国最早的龙的图像之一。

慕斯武定

刚才我们都看到了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在1939武官村墓遗址出土。原作高1.33米,口长110 cm,重875 kg。鼎最初是用来烹饪食物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在夏商周时期已经成为权力的象征。相传夏朝大禹王在治国时,将天下分为九州。每个状态由一个三脚架代表。大禹占有九鼎意味着他统治了九州方圆的领土。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守口如瓶”。像这个三脚架的重量,现在我们旅游的朋友问也无所谓。但当时没人敢问鼎有多重。因为当时如果有人问鼎有多重,说明这个人有野心。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经从武汉来到中原。当时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洛阳。到了洛阳之后,他除了问洛阳的鼎有多重,什么也没问。当时大家都看得出来,他投标的目的并不是真的知道鼎的重量,而是野心勃勃,想要得到中原。有句话说得中原者得天下。所以我们平时用的“问鼎中原”这句话就是由此衍生出来的。此外,含有“三脚架”等“三脚架”的成语一般与权利有关。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比原件大一倍的复制品。

大会堂外景

这座宫殿是在原址上修复的。商朝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木材。经过三千多年的变迁,都已经腐朽了,今天只剩下地基。原来地基东西总长51米,现在只恢复到31米。我们可以看到,房子的造型是坡围重檐,这种建筑结构一直是我们中国历代最高水平的标志。

殷墟发掘简史陈列馆

殷墟科学发掘的最早时间是1928。截至目前,殷墟范围已发掘到36平方公里,包括宫庙遗址、墓葬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家族墓葬和环北商城。我们今天修复的建筑是宫殿宗庙遗址中比较重要的建筑之一。

清朝末年,附近小屯的村民在这里劳作时,经常会挖出一些带有文字的骨片,这是商代的文字,也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甲骨文。著名学者夏鼐曾说,殷墟之所以闻名于世,有三个要素:甲骨文、青铜器、城市。

殷墟的发掘与甲骨文的发现密不可分。1899期间,著名金石学家王因病买药时,发现中医“龙骨”上有一些奇怪的描述。他在古文字考据方面有渊博的知识。他仔细研究后认为“龙骨”上刻有商代文字。王被誉为“甲骨文之父”。1900年7月,八国联军进京,王死。他死后的第二年,长子王汉夫把1000多块甲骨卖给刘鹗还债。

刘鹗从自己收藏的5000多件甲骨卜辞中,精选了1000多件,编成《铁云藏龟》一书出版。这是第一本甲骨文。刘在《序》中指出,甲骨文是"殷人的文字",甲骨文拓片也在众多学者中广为流传。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甲骨文的真正产地。经过仔细的走访,在1908年,罗振宇终于得知甲骨文的真正产地是今天的安阳。

在甲骨文研究的初级阶段,王国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在考证的基础上,用甲骨文研究殷的历史。并将甲骨文中发现的殷代先男先女王的姓名和世系与《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殷代先男先女王的姓名和世系进行比较,证明殷本纪基本正确。

1928年6月至1937年6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大规模科学发掘。总挖掘面积46000多平方米。在殷墟范围内,发掘了宫殿、祠堂、墓葬、作坊等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甲骨、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数万件。它为研究殷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价值。参与发掘的学者有董作斌、李记、梁思永等人。他们是中国考古学领域的领军人物,最早在殷墟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因此,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田野考古学家。

贾古交学陈列馆

1936年,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YH127。是殷墟迄今出土甲骨数量最多的坑,有17096件。在196年举行的IFLA会议上,被专家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中国最早的档案馆”。

现在我们来看看它的发掘。这个坑的底部距地面6米深。考虑到天气和安全因素,考古人员决定将整坑甲骨运到南京进行室内发掘。现在我们来看看当时拍的照片。他们先把甲骨层做成一柱尘土,然后做一个特制的大木箱,放在甲骨层上,再通过马道和绳子把坑甲骨拉到地上。1936年,安阳没有汽车,也没有吊车,他们就组织了64个人来搬运甲骨,送到火车站,运到南京。南京室内半年分解17096片。从这张照片可以看到刚刚出土的YH127的原貌。呈椭圆形,直径为1.8米..

2003年5月,我们揭示了这个坑甲骨文的原址。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坑甲骨文是按原样复原的。我们可以看到甲骨层旁边有一块骨头,是和这个坑甲骨一起陪葬的,是当时负责这个坑甲骨的管理人。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坑甲骨文的表面有很多完整的龟甲,最大的版本有44厘米长,经鉴定是马来西亚入境的。这个坑甲骨文记载的内容非常丰富。现在大家都来这里具体了解一下。

商朝人当时无法解释很多自然现象,所以一直依赖鬼神,经常占卜。使用的材料是龟甲。他们在龟壳背面凿出许多圆孔和长槽,放入燃烧的木炭,龟壳正面就会裂开。商家根据裂纹方向判断好坏,然后雕刻出结果。我们称之为甲骨文。他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刻字。一是刻文字,即说明占卜的时间和圣母的名字;下一句人生的话,是解释占卜是一种什么样的内容;那么铭文就是商王根据裂纹判断的吉凶。占卜一段时间后,他们要刻上见证,记录占卜是否奏效。

车马坑展览馆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马车是夏朝的奚仲发明的。但是我们至今没有找到夏朝的马车。目前中国最早的马车是1935年从殷墟发现的。我们看到的这六节车厢和这条路的遗迹,分别是1999和2000年从殷墟小闵潭和刘家庄发掘出来的,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些汽车的主要结构,如车轮和车厢,都是由木头制成的。这是马的骨头。在商朝,两匹马被驱赶。商代晚期和周朝出现了四马,随之而来的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成语:一马难追。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些车。它们是在国王和贵族的坟墓周围发现的。商朝的人非常迷信。他们认为死后应该继续享用,所以不得不将生前使用过的马车埋葬。他们不仅会埋车马,还会埋一个奴隶为他们服务。

至今发现商代马车有40多辆,结构基本相同。你看到的图片是商代马车的结构图。一辆完整的汽车由一个秤、两个轭、一根轴和一个车厢组成。看完图,再来看甲骨文的车。当初是这样写的。你可以看到有车轨,有轭,有车厢,就像这个车画的一样。后来他们觉得这样写太麻烦,就简化了,变成了这样的车字。最后变成了两轮车,今天变成了一轮居二字。

古代有个成语形容一个国家强大与否:千骑之国。打个比喻,这个国家有上万辆战车。商朝也是这样。现在让我们来看一辆战车。非常干净。你看,它的轭铁是青铜铸的,你看,车轴两端凸出来的车韦也是青铜的,就像汽车前面的保险杠,防止两车过街时断轴。我们特意复制了两节车厢-

富豪墓

傅浩是中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她是商代丁的妻子。国王有三个妻子,但她非常爱傅浩。因为傅昊能够运用文字和技巧,所以她经常带领士兵去打仗。在甲骨文中,她的帅兵记录是13000。因为她过度劳累,中年去世,所以国王破例把她葬在了宫区,因为很多人都没想到宫区还有墓。所以这个墓没有被盗,保存的非常好。有1928个随葬品。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她墓中的陪葬品。首先大家看到的是司木辛铜燕,这是当时盛酒的器皿。你看它的头是马头,也有人说是牛头。前面的两条腿明明是有蹄类动物的腿,后面却是鸟类的爪子。倒酒的地方叫刘。你看,它在马的下巴下面。

我们看到的青铜器叫曾器。这是一种煤气灶。锅的中间有一个气柱。在气柱周围放置食物,从气柱中喷出水蒸气,可以蒸周围的食物,就像我们在云南吃的蒸鸡一样。

这件青铜器是《孔斗》中用来舀酒的勺子。

这两种武器被称为岳,是权力的象征。大的9公斤,另一个8.5公斤。你可以看到这个上面有两个老虎吃头,叫做老虎吃头。这是商朝军事力量的象征,另外一个是龙头双龙的身体,是商朝王权的象征,说明这个女将军在当时是军事力量和王权的结合体。

我们看到了傅浩墓中出土的三件珍贵象牙器皿中的两件。你看到的那个上面是绿色的,其实是镶嵌绿松石的,另一个没有镶嵌宝石,但是花纹雕刻的非常精细。手柄上雕刻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老虎,杯子上的图案非常立体。它是以半浮雕的方式雕刻的,完全可以与我们的电脑绘图相媲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傅浩墓的底部。墓深7.5米。没有墓道,上下都是直的。我们看到中间的红色是傅浩棺材的位置。挖掘到6.4米时,出现大量地下水,其棺椁墓没有任何防水措施,棺椁和尸骨腐烂。相反,我们看到二楼平台上奴隶的尸骨依然存在,因为它们都在水面之上,没有被水浸泡。我们看到傅浩的贴身侍从陈列在壁龛里,一个婴儿在她的右上方。剩下的骨头被对半切开并截肢。傅浩死后,共有16名奴隶前来为她祭祀,此外还有六条狗。让我们看看她的坟墓。中间黄色的是海贝化石,海贝是商朝的货币。它是中国最早的货币之一——币。今天,与金钱有关的汉字一般都带有一个“贝”字,如“奖赏”和“礼物”。你可以看到这些都是玉器,有755件。经鉴定,多为新疆和田玉。说明3000多年前就有从新疆和田到安阳的玉石之路,比我们知道的丝绸之路早1200年。周围是一些青铜器,大多是酒器和食器。可以看到二楼平台上的小圆坑,那是几千个商人用木头夯土三千多年留下的。你看周围的土层非常坚实。夯完土后,他们把随葬品放在嫁得好的棺材周围的棺室内,也就是我们说的棺材,然后把其他随葬品放在棺室上面,回填一层土,再放一层随葬品,再填一层土。就这样,直到地上有六层,算上底层棺材,一共七层。

掩埋土层的切割。一楼有一些陶器。第二层白色是玉臼,用来研磨朱砂。我们还可以看到上面有红色粉末。三楼是石磬,是商代的乐器。一块石头可以发出五种声音。现在的音乐家完全可以在一块石头上演奏东方红的音乐。可以看出,傅浩墓中的随葬品随着往下走,越来越丰富珍贵。你看到的象牙杯和她用的发簪,灰色的是商代乐器陶莲。最外层是青铜丝带,商人的酒杯。

龙门石窟

位于洛阳南郊龙门关,距市区12.5km。北魏太和十九年发掘,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一起,构成了中国三大著名的石窟艺术瑰宝。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一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宏伟的门阙。后来因为在隋唐时期的南方,所以又叫龙门。

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续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高效建设约为150年,分别出现在北魏时期(约占40余年)和隋唐时期(约占110年)。龙门石窟的大小神龛和石像,散布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沿沂水两岸,南北长1公里。

游览龙门石窟大约需要1.5-2小时,在这里可以看到1,000多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龙门文物保护研究所1962统计,两山现存窑洞、龛场2100余处。有超过65,438+万尊雕像,超过40座宝塔和超过2,870个碑文。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时期为主。北魏约占30%,隋唐约占60%。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雕像是奉先寺的鲁舍那大佛。龙门石窟多集中在沂水西岸的悬崖上,共有7个大窟。由于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薄,雕刻大型雕像不方便。龙门石窟中,古阳洞、宾阳中洞和莲花洞是北魏时期的代表性石窟。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代表性的洞穴有:千玺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

千禧寺

这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个大石窟。千玺寺洞高9米多,宽9米,深近7米。建于唐初,距今约1300年。因洞穴开凿时地下不断有溪流流出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一位名叫李攀的宰相在这里建了一座别墅。清代洞外建有木檐等建筑,故又称“福堂”。洞顶为隐莲花,洞内主像为阿弥陀佛,身高7.38米,面额饱满,胸前鼓鼓,衣服斜挂于座前,身体各部位比例匀称。看起来睿智,整个手势给人一种沉默和善的感觉。两边是两个徒弟,两个菩萨,两个天王。特别是南壁的菩萨,形体丰满温润,神态恬静,与主佛的塑像,是唐代龙门石窟中最精美的两件石刻。洞内外两壁雕刻着一位护法王,颧骨高,眼睛大,体格雄壮,力量强大,身穿铠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你踩的夜叉也很形象生动。

宾阳第三洞以中洞为代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后才改名宾阳洞。历时24年,从业人员802366人。我们也可以把宾阳三孔理解为“为宾阳盖银宾求日出之意”,即日出或晴的意思。虽然宾阳洞耗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金钱,但是三大洞天的整个工程并没有结束。公元515年延长四年,由于朝廷内乱,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上已经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窟,实际上只完成了宾阳的一个中窟。

宾阳中洞是一个三级佛洞。正面是五尊悉达多乔达摩像,左右各立着两个弟子和两个菩萨(左文殊菩萨和右普贤)。两位菩萨面带微笑,关怀备至,温雅真诚,给人一种亲切感。南北壁上也有雕像,都是一佛两菩萨,身披袈裟,站在莲花座上。宾阳洞神像的后座上,雕刻着菩萨和弟子的浮雕。洞顶形似龙,洞中央雕有一朵大莲花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艺妓和两个崇拜者。我们称之为撑天撑人飞。天妃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神”,是一位能歌善舞、浑身散发着芳香的美丽仙女。在宾阳中央洞的南侧,悬崖上雕刻着一座纪念碑,即著名的《褚遂良碑》,即《易阙佛龛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台为其亡母石(贞观15公元641)造像。

宾阳北洞,始建于初唐。洞内主像是阿弥陀佛。

(万佛洞)

万佛洞的形状为方形,平顶,顶部雕有一口莲藻井。莲藻井周围,印着楷书大字:“建成于唐永乐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大监姚申彪、内道场云禅法师,佛龛一万五千间。”入口走廊北侧有“萨满教智运,奉天皇太后群臣造像一万五千尊为龛”的碑文。这两个铭文相辅相成,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一天结束时许愿和雕像。永龙是高宗皇帝李治的称号。太监是宫中的女性官员。萨满智云和内道场运单划分指比丘尼智云的数量。因该洞是奉智云之命而建,故又称“智云洞”。皇帝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上刻有15000尊佛像,故又称“万佛洞”。

洞主,名阿弥陀佛,圆光身光。他坐在一个须弥座上,带着一条莲花腰带,一只手将胸部贴近身体,另一只手爱抚着膝盖。这个手势表示阿弥陀佛在和弟子说话,所以叫“会说话的印”。原洞外有两座石狮,即唐代龙门细浮雕,上世纪30年代被盗。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和堪萨斯城的纳威尔逊美术馆。

在华东

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上雕刻着一个大莲藻井图案,四周漫天飞舞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从泥淖中浮现而不被玷污。所以佛教石窟顶部的沉箱多以莲花装饰,但如此大的莲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并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时期,即公元526-528年左右,属于北魏晚期。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佛高6米(为立佛)。洞北侧上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一阙”二字,原为唐代达拉尼经典所刻,后为明代河南巡抚所刻“一阙”二字,说明龙门原名。

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位于奉先寺,马上供奉祖先。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湛、气势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石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36米。鲁舍那佛(戴佛)左侧的《大鲁舍那造像札记》中记载,大唐高宗皇帝的建筑也是通光的,佛身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迦耶、阿难、金刚各高50尺。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奉先寺建于魏勇六年,即公元655年以后。它完成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12月30日,用时约21年。

奉先寺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威武二庇护。佛教认为,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原身;报身是佛通过长期修行获得的“佛果”之身;身体应该是佛陀为“渡众生”而出现的身体。卢舍那就是所谓的佛,翻译过来就是“纯粹的羞耻”。主雕像是坐在中间的赵茜。雕像总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高1.9米,是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雕塑。他的脸丰腴飘逸,眉如月牙,眼神充满深情,笑容微露,慈祥溢出。她睿智的眼神,微微向下看,恰好与朝拜者的目光相遇,能引起人的情感震颤。由此可见设计师的匠心和艺术魅力。站在两边的两个弟子,老人加耶叶的形象严谨审慎,少年安安的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靠一菩萨头戴宝冠,头戴花环,肩披佩帛,脱去长裙,有出水之势。这家雕像商店描绘了一种庄严、美丽和动人的风格。奉先寺的整体布局让人感觉像是皇帝召官的场景。

一般来说,在佛教的教义中,佛和菩萨都是男性,但龙门奉先寺的主佛是女性。这是因为唐代武则天的政治需要,第一次塑造了作为中年女性的独特形象——露舍那佛。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于一身,几乎与鲁舍那佛的形象完全一致。可见,鲁什娜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洞内90%以上的雕刻为北魏所作,是龙门石窟中最早、最丰富的洞窟。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的洞壁和洞顶都布满了佛龛的造像,而这些造像大多都有造像铭文,记载了当时雕塑家的姓名、年、月以及他们早期造像的原因。这些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塑最珍贵的资料。石刻艺术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有十九件在古阳洞。《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的风格,规整大方,苍劲有力,书写风格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成熟而独特的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一直为书法家所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