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人口多少?

人口:约85.84万人。

人口密度:171人/km2。

村庄和城镇:

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区域:

5011平方公里

海拔高度:

境内山峦交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市区海拔1653.5米。

人口: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00,占总人口的13.46%;世界上有九个少数民族: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和纳西族。

宗教:

隆阳区现有宗教主要有佛教(汉传佛教和小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时间:

北京时间(中国标准时间)。世界协调时+8 .

邮政编码:

678000

电话区号:

0875

汽车牌照:

云m

市花:

兰花

一:历史演变

隆阳区原为保山市(县级),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地(区)改市,更名为隆阳区。历史上是云南西部边陲重镇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通往印度、缅甸、伊朗等国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

据民国考古学家李治对九龙山的记载:“宝山县西部的九龙山,有历史上最古老的名称,有名胜古迹。西至沙河,东至君之,四公里之隔。”

九龙山由九座山峰组成,从太保山往南数,第一座山峰是下部的宝盖山和太保山,第二座山峰是莲花山,第三座山峰是黄龙山,第四座山峰是十八栏,第五座山峰是梨园,第六座山峰是盐池峡,第七座山峰是兰花坡,第八座山峰是九峰山,第五座山峰是九峰的龟山。每座山峰都是长的(凸的),也叫九龙山。因九龙山在坝西,城居龙山东,阳光充足,故人们称之为“龙阳”。《九龙山物语》载:“昔人谓永昌府城隆阳郡,说在九龙山之孙。”据《民国保山县志·名胜古迹大事记》载:“隆阳——永昌古县,春来万户,城中树最多。寄予厚望,满城繁花,世界如云,美不胜收。”被列为保山八景之首。

陇阳的建立和治理始于西汉武帝时期,初属宜州郡。东汉以后,设永昌郡、永昌节、永昌府。最初的“宝山县”作为行政区名称,发生在明朝中叶以后。明-五年,永昌带人文舒进京参加壬子科进士考试,皇帝封他为太保太子,赐他城西宝盖山下的嵩山嘉。后来,文淑住在嵩山,从此,嵩山被称为太保山。《明朝地理》载:“嘉靖三年三月,永昌改,金牙二千户为宝山郡。”因县城设在太保山脚下,故名保山——保山县。清朝和民国时期继续使用,新中国成立后仍使用了30多年。它的辖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城址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变化。

据《Xi南夷哀牢传》记载,有一个叫沙溢的女子吊唁狱中。她住在哀牢山上,尝过渔水,摸过木头就觉得怀孕了。十月,她生了十个人,然后她沉入了一条龙,而这条水被称为沙溢日。如果我生了孩子,我现在会知道什么?九个儿子见龙吓跑了,唯一的男孩走不了,就背对着龙坐着,龙舔了舔,就优先了。哀牢山脚下,有一夫一女,十女复活。所有九条龙都结婚了。九龙从树里生出来的理论不可信,虽然虚幻怪诞,但不能说没有九龙。李习安《西汉西南传注》引用《哀牢传》说:“九龙代代相传,名相无数。至于禁高,可记,禁高而死,子孙吸代;孩子吸死,孩子不是一代人;楼不亡,子为代哀;哀恸而死,桑葚将被莲藕所代替;桑藕死,子刘继承;刘成死,子刘长得像一代;刘看起来已经死了,和一样”。胡力是东汉光武年间哀牢的国王。以二十五年为一代,禁高英生于汉朝(公元前1 56-1后)。身高禁令之前,代代相传,名字数不胜数。至少应该相隔五代以上,疑似九纹龙应该在东周赧王,也就是公元前三百多年,哀牢部落已经称王了。其部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早。所以保山(龙阳)的历史可以从战国时期考起。历史称之为

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永昌为枢纽的“蜀道都”就已经是通往印度的交通线。

《汉书地理志》说:宜州郡。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建立唐翠、不畏两郡。唐、不畏在澜沧江以西。《永昌县志》上说:永昌县东北八十里的鲁伦津,是澜沧江,过江后到达唐、不畏县境内。唐出生在云龙县,布维县在宝山平原。宋唐建制在西晋被废除,而布维郡的设立则延续到唐初。

崔宝《古今笔记》说: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39年),哀牢王刘茂属氏,宪宗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郡,割益州西部一校尉所属六郡,建永昌郡。辖高唐、布维、苏比(今云龙)、俞晔(今大理)、恶龙(今邓氏美蓉巍山)、云南(今祥云)、哀牢(今德宏、腾冲、龙陵)、博南(今永平),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为全国第二大县。从此永昌之名确立,永昌设县是这一地区演变的重大事件。

三国时期,永昌县属于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南中姓永寇等人起兵反蜀,诸葛亮只好“五月渡泸州,深入不毛之地”。平叛后,设立南方七县,永昌县的云南、协龙、俞晔三县分离,云南县设立建宁县四县。永昌领五郡。

晋南北朝时,因中原设置变化不大,仍称永昌为郡。晋代以后,永昌郡只是“名不人,天荒”,等于弃之。此时南诏总督乘机崛起,哀牢王从此迁至永昌,后迁至花梦,与俞晔部落合并,形成西南夷人。

唐初,南诏强盛,南诏得到唐朝的帮助。皮洛格被封为云南王。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8年),南诏破施琅圣旨,其余皆归永昌。皮洛格乘胜追击,取永昌之地,设虞城。当时永昌地广人稀。在天宝时期(公元742-756年),于永昌每秒有20万户家庭。在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不同的人寻求找到剑川,叶公川和宜东余曼永昌,并看到范绰的云南志。永昌成为南诏西域重镇,设立永昌节。

范绰《云南年谱》载:永昌城在点苍山西六阶,卫龙城西七阶有桥(即澜沧江桥),即永昌。又说:高黎贡山位于永昌之西,怒江之旁,澜沧江之西,怒江之东,为永昌地。永昌界都城在今天的保山平原。

到了二年(公元902年),郑氏家族编南诏建长国,后赵朝兴国,杨朝义宁国。三十五年,皆领永昌之地。至段建立大理国(宋朝)时,永昌节改为永昌府。此后永昌建立了政府。

元初云南平。大元帅镇设在大理。分19万户,不足1万户,1000户,1000户,100户指挥。至元十一年(1274),云南省设书省,千户改为路、州、府、县。永昌千户改州,后为府,领永平。

各省所属的道、府、州、县是政治组织,还有其他军事组织,有宣传、安抚、绥靖等官员。当初在大理设宣传部,在建宁(今甘雅、镇康)设金牙路宣传部。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大理金牙宣威部任元帅府,设永昌,辖大理、永昌、金叶东西道,都督坐永昌,至元末为重镇。

明代废除行省制,设置布政司、总务司、巡检司,统管军政、民政、司法,称为“三司分立”。洪武十五年(1382),任永昌府首席秘书,金牙卫都督。二十三年(公元1390)葛府。成立金牙军民指挥部,也主管民政,领导12户,绥靖部1户(庐江),县1户(永平),龙官司2户(施甸、枫溪)。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设金腾守备道(按巡检司巡道),在巡检司领导下监管军民、官民、土司,道内设永昌。《明史地理》说:“嘉靖元年十月,军政司废,复永昌军政。”他还说:保山主事牙干户设在洪武中,永乐元年九月,又设在永昌保卫千户,均属金牙军民司令部和使部。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三月,二所改为保山郡,辖区不如金腾军路。只领导了周易(腾冲)、郡二(保山、永平)、平定司一(庐江)和昌劳苏伊特二(施甸、枫溪),故名保山。

天启对云南编年史沿革的考证说:“明万历十三年(公元1 585年),增金腾、姚冠驻防。”《何明典》说:“万历十一年加永昌参,驻永昌、龙腾、花梦(今巍山)。”按:当时警卫已经很弱了,经不起战斗。他们为军队养人,设将军,放在军队的后角,也就是放在将军的控制之下。

清初沿袭明制,设立永昌军民府。其管辖范围包括明兵摆道所属的土司,其郡的设置略有变化。即取消枫溪、施甸的诉讼,并入保山县。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省去了“军民”二字,改称为永昌府,管辖范围为灵州一号、郡二号及周边土司。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单独设龙陵殿,“龙陵”之名始有。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腾越改为直隶厅。当时永昌府领二堂(腾冲、龙陵)、二郡(保山、永平)及周边土司。其土司有:土府一号(孟定)、土州二号(镇康、万店)、傅玄五号(南店、干牙、占大、龙川、社房)、平定三号(庐江、芒市、孟茂)和昌拉瓦特二号(户撒、拉萨),共十三个单位。

民国元年(公元1912),仍设永昌府,保山县为省。民国二年,重新设立宝山县,政府级设置结束。

民国时期,保山县的辖区也发生了变化。民国初年,杨珊属于永平。民国18年(公元1929年),茂兴、张璐、登更土司回归泸水行署。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保山东南部的府东、府西、均瑶、三街、都鲁瓦家、大田坝铁厂、铜厂、西拉宽、郭昌河、朱鲁洼等地也被划入,归入新设立的昌宁郡。保山县原有的州、户相继分配到邻县,约占六分之一。

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因龙腾被侵华日军围困,撤销了原设在龙腾边区的银监署,设立第六任行政公署。先在昆明临时设办事处,后将保山划归第六行政公署,设在保山。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办公地点在腾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于1950年1月5日接管旧政权,成立保山县人民政府。保山专员公署设在保山,辖保山县、腾冲县、龙陵县、长宁县、双江县、镇康县、泸西县7个县。耿马、泸水二管理局;瑞丽、龙川、连山、盈江、梁河5个民族行政委员会,共14个单位,保山辖十个区。1956年,撤销保山地区,成立德宏自治州,保山县归州府管辖。1963年,恢复保山区(德宏州、保山区划分),同时保山西南部的太平、王宇、施甸、遥观、九坊五个区划入施甸县,保山区仍辖五县。1967成立保山县军治委员会,各公社成立军治领导小组,隶属地区军治委员会管辖。

1968成立宝山县革命委员会,公社成立革命委员会,隶属宝山区革命委员会。1979,宝山县革命委员会改为宝山县人民政府,公社委员会改为公社管理委员会,隶属宝山区行政公署。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保山县改为保山市,成立保山市人民政府。1984年初,随着机构改革调整,26个公社,1个镇,划分为18个区,1个城关办事处。1987,18个区,城关办事处,金鸡村设为20。2001年6月,保山撤区设市后,原保山市人民政府更名为保山市隆阳区人民政府,现仍辖20个乡镇。

2005年6月28日165438+2005年10月28日,为进一步深化隆阳区乡镇机构改革,促进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快速、健康发展,隆阳区委、区政府决定调整全区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设置:1,撤销永昌镇,以东西向道路为界,设立兰城、永昌两个街道。韩庄镇韩影、沙河村委会划归兰城街道办事处。河图镇成立红庙、下村、太平、白塔、辽关、神关、红花7个村委会,隶属永昌办事处。2.撤销汶上彝族苗族乡和瓦房彝族乡,设立瓦房彝族苗族乡。新成立的瓦房彝族苗族乡辖原瓦房彝族苗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和原汶上彝族苗族乡管辖的八家、甘棠、油房、包河、瓦河、水原、西平7个村委会,乡政府驻原瓦房彝族乡政府。将原隶属于汶上彝族苗族乡的汶上、小河、大板桥、小水井、新民、上拉堡、下拉泡、燕郊、曹杨、安邦等10个村委会划归瓦马彝族、白族乡管辖。3.撤销道街乡、庐江傣族乡,设立庐江镇。新成立的庐江镇辖原庐江傣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和原道街乡管辖的江东、道街、澡堂、高登、石头寨、三大地6个村委会。镇政府驻地已由八湾村迁至小平田集镇。原道街乡管辖的大田、桤木、红岩脚、核桃、兵赛五个村委会,归蒲缥镇管辖。4.撤销老营乡和瓦窑白族彝族乡,设立瓦窑镇。新设立的瓦窑镇下辖原瓦窑白族彝族乡管辖的行政区域和原老营乡管辖的10个村委会,即老营、阿什寨、六合、九寨、磨房、蒿子、小浪坝、大浪坝、龚克、阿义寨,镇政府驻原瓦窑白族彝族乡政府。5.老营乡管辖的西河、阿甲、柴河、下付家4个村委会,金鸡乡管辖的罗寨村委会和河图镇管辖的长岭岗、尚流村委会划归板桥管辖。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区共有1 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隆阳区的设立和沿革名称,无论哪个时期,都在滇西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如宜州县、永昌县、永昌节、永昌府等。、“永昌”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后来因为还有甘肃永昌县,因为县级以上的地名不能一样,只好让出两家中的一家,保山只好让给甘肃。

第二:地理环境

位置

整个地区横跨东经98° 43′—99° 26′,北纬24° 46′—25° 38′。它位于怒江山脉的尾部,在高黎贡山脉,嵌在澜沧江和怒江之间。东邻大理州永平、保山市昌宁县,南接保山市施甸、龙陵,西接腾冲,北接怒江州泸水县、大理州云龙,距省会昆明593公里,西距中缅边境279公里。全境东西宽78公里,南北长96公里,总面积5011平方公里,其中

地带

隆阳区位于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麓。境内山峦交错,最高海拔3655.9米,最低海拔648米,市区海拔1653.5米。最大的保山大坝,面积149.9平方公里。

水文学

隆阳区河流众多,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怒江、澜沧江所属大小河流140余条,全长580公里。较大的有怒江、澜沧江、东河、瓦窑河、崇江、蒲缥河、水厂河、大沙河等。水电理论储量23万千瓦以上,近期可供开发利用的装机容量8.3万千瓦以上。

三。行政区划

隆阳区辖2个街道、6个镇、6个乡、4个民族乡。

永昌街、兰城街、板桥、河图镇、韩庄镇、蒲缥镇、瓦窑镇、庐江镇、金鸡乡、新街乡、伊稀乡、马兵乡、瓦都乡、水寨乡、瓦马彝族白族乡、瓦房彝族苗族乡、白彝乡、芒宽彝族傣族乡;庐江农场,新城农场。

四。人口结构

2005年末,全区总人口85.8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3.68万人,占总人口的85.83%。少数民族人口为115500,占总人口的13.46%;世界上有九个少数民族: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苗族、回族、德昂族、佤族和纳西族。

动词 (verb的缩写)历史和文化

保山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早在800万年到400万年前的混乱年代,这片水土就已经是人类祖先还在进化的家园。最迟在七八年前的人类童年时期,保山的先民们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支原始分支在这里生活和奋斗,创造了耀眼而独特的史前人类文明“汤子沟文化”——至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

翻开古籍,保山的历史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周浩王统治时期——这里是曾经繁荣的哀牢古国的发祥地和立国之地,其开国之君是中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九龙神话》中沙溢“触重木”而诞生的“龙的传人”九龙。在哀牢古国数百年的历史中,保山先民不仅有效地开发了“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三江”流域,还创造了辉煌独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宝山坝东北金鸡乡设县官,迁入中原文化望族鲁的后裔。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的最初据点,也是中华文化善于被化解、吸收并最终以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开端。“韩德光,开门不是客。越南金兰杜波南。都兰,为他人。”这首经典的诗,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是两种文化碰撞最初的精神火花。到公元69年,哀牢王刘茂归其家族,历史名县永昌县宣告建立,中原文化再次西传。三国初期,诸葛亮要“攻心为上”,当然要双管齐下:既要“兴武”,又要“兴文”。汉文化是“随军南下”。此时的保山,有相当多的人才在“修齐治平”。

当然,这还是古保山主流文化的“萌芽”时期,其成熟或黄金时代应该出现在明代。

成化至正年间(15年底),保山诞生了“布衣奇人”杨远。他饱读诗书,甘于清贫,开办学校,养育了一批顶尖人才。然后,举世闻名的新都状元杨慎,搬到了群星高照,文气炽烈的保山。此后,保山的《立志当官的人多》和大量作品相继问世。突出的是“千年押韵”的张父子,三传中被誉为“千古半朝”的王洪卓,尤其是与《安》中的诗人交相辉映。他的大量诗歌《猎汉魏,学杜丽》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藏书,在云南也很有名。在近代多事之秋,剧烈的政局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宏、爱国华侨领袖梁金山。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保山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洗涤和打磨,如今已成为一道永恒的风景,如珠链般耀眼夺目。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即将拉开序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区域建设酝酿了无比丰富的人文底蕴。

2018年2月22日,龙陵县被列入2017年度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