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程式化表演的特征
中国传统戏剧区别于其他民族戏剧的第二个明显特征是高度程式化。“就戏曲艺术而言,为艺术形式设定一定的标准,使之成为规范的形式,这叫纲领。”
(1)剧本创作风格化如下:
第一,事件的相似性。现代研究者基本上将北方杂剧分为以下五类:童话、婚恋剧、历史剧、公案剧、社会。说到明代传奇,除了神仙道教剧创作略弱外,剧的故事内容大体在上述五类范围内。就现有的书籍来看,所有同题材的作品在故事上的套路都大致相同。
第二,性格的类型学。在中国的戏剧作品中,相同年龄、相同职业、相同背景的人都有相似的性格特征。比如元杂剧爱情剧中的书生永远是被动的,甚至是懦弱猥琐的,而女主角则是大胆主动,光芒四射。
第三,结构形式的定型。元杂剧的统一格式是六折一楔。虽然《元曲选曲》可以看到4折以上的剧本,但是元曲版都是4折。比如嵇的《赵氏孤儿》明版打五折,元版只打六折。
(2)舞台表演的风格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动作的标准化。戏曲舞台上人物的动作不是对生活中动作的直接模仿,而是基于思考和美化的艺术再加工,使之成为一种规范的形式。比如开门关门的动作程序。
第二,脸书的造型。中国传统戏曲根据性别、性格等条件分为生、纯、丑等行业。在每一个行业中,他们都根据年龄、职业、家庭背景和环境被分成几类。这种角色身份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戏曲艺术化妆的风格化,即脸谱化。
第三,服装的身份。一、国剧舞台上演员的服装质地相同,即演员的服装大多采用绸缎,无论是九五皇帝穿的还是流落街头的乞丐穿的,其服装的款式、图案、颜色可能不同但质地相同。其次,由于经济原因,在服装的设计和制作上,同一服装必须尽可能满足不同剧的需求,也就是同一行业不同演员的需求。第三,除了旗袍,其他服饰都是明朝的打扮,不考虑朝代的生活。第四,不同季节穿同一服装,中戏舞台上演员的服装不受夏秋冬传播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