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铁画传人楚金霞:和铁打了六十年交道,我要做一个铁做的女人。

在叮叮当当、有节奏的敲打声中,76岁的楚金霞对她的学生说:“铁画就是要既有国画的意味,又有雕塑的美感。”

采访楚金霞时,她正在自己的作坊里指导学生锻造一幅铁画。要不是她的介绍,眼前的景象就像一个制造加工场。从熔炉中取出的烧红的铁正在被她的学生们塑造。

对于楚金霞来说,这些过程早已融入了她的生活。出生于铁画世家,从16岁开始跟随父亲楚延庆学习铁画锻造技艺。现从事铁画创作近60年,芜湖铁画第五代传人。用她的话说,“我是在铁画世家的氛围中长大的,所以可以说铁画的发展史就是我的成长史。”

今年5月10,楚金霞和她的团队在深圳厅为铁画作品《万翔》揭幕,展示深圳特区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当在场的人被这幅巨幅铁画深深震撼时,楚金霞不禁想起了半个世纪前随父亲参与创作《人民大会堂迎客松》铁画的经历。

“用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对楚金霞最贴切的一句话。回顾自己60年的铁画创作,她忍痛咬着牙坚持,发自内心的热爱,再坚持开拓,艺术升华。她说她已经练了一身金刚。她常说:“虽然我是一个创作铁画,打铁干活的女人,但我想做一个打铁干活的女人。不做炼铁的女人,就做不了炼铁的女人。”

“从没在心里勉强接受过”

“趁热打铁,这才是女孩子该做的!”

1961年,父亲让她继承铁画的时候,这是楚金霞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那一年,16岁的楚金霞原本决定报考之前的安徽艺校,是艺术科学家,却被家人阻拦,没有如愿。

“我小学的时候就有考艺术学校的愿望,因为既能学到文化知识,又能学到艺术专业。但是我报考的时候我爸发现了,他不同意我考艺校。他说,‘你既然不学习,就跟我学打铁’。那时候我很不愿意打铁,但是父亲的话在家里很权威,我也没法改。我希望我妈能帮我说服我爸,但是我妈也不同意我考艺校,所以我决定打铁。楚金霞说。

面对家人让她打铁作画的决定,当时正值花季的少女楚金霞内心极度挣扎,她觉得自己很倒霉。“那时候我爸妈一直跟我说铁画的传承,我的想法就是,这跟女生有什么关系!”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1961年,楚金霞被迫进入铁画行业。“和戏曲艺术类似,锻铁画艺术也讲究童心。很多时候,我是从事铁画创作的。前十年甚至前十年我都在练‘功’。接下来的几十年,我也是从打杂做起,练‘功’。”

父亲楚延庆,铁画大师

芜湖铁画始于明末清初,距今约有370年的历史。铁画是用铁在红炉中熔炼,然后凿、锉、锻、形而成。它既有国画的基本特征,又有雕塑的美感,尤其注重意味,被誉为“中国一绝”。2006年,芜湖铁画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炼铁时,要插入煤中烧红。在学徒阶段,楚金霞基本上每天都围着煤转。

“当时淮南淮北淮北煤矿煤质挺好的,个头大,颜色深,火很旺。我们专门购买这种煤来炼铁。那时候铁画的锻造方法还是很传统的。购买后,大块的煤需要粉碎成3厘米大小的小块煤。我当时执行的就是这个初始流程,保证兄弟姐妹每天正常冶炼。这项工作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楚金霞回忆道。

天天打煤,让楚金霞心疼。“那时候,我每天晚上都哭着回家,跟我妈抱怨。当时我妈也很委屈我。她曾经问我父亲,‘你让她一边画一边拉铁,现在却叫她天天打煤杂。“计划是什么?”"

“然后我父亲对我母亲说,‘你知道什么?如果她过不了这一关,就不能打铁作画。打铁作画需要钢铁般的意志,我只是在磨练她必须要吃的苦。我妈被我爸说的哑口无言,只好回来劝我。后来我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一句“咬紧牙关坚持”道出了楚金霞铁画创作生涯第一阶段的故事。虽然三年多的长度在她60年的创作生涯中是相当短的,但那段经历对她来说是非常特别和难忘的。

渐渐地,楚金霞习惯了铁画创作的氛围,但她的内心却从未被这种艺术点燃,直到有一次,当她看到锻造出来的铁一点一点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她的内心开始由排斥转向接受。

之后,楚金霞通过偷偷学做,开始创作铁画。有一次,她自己偷偷做了一个叫秋花的男人。当她正玩得开心时,她发现她父亲站在她身后。她以为严厉的父亲又要教训她了,但父亲看完她的作品后对她笑了笑。

“我当时真的很开心,这种开心萌发了我的兴趣。之后看着哥哥们创造的东西,我会找闲暇时间偷偷试着去做。越做越感兴趣,越有感觉。如果我做不好,我会再做一次。”

从小菊花到兰花再到梅花,渐渐地,楚金霞对铁画的制作越来越着迷。后来,她彻底爱上了铁画的锻造技术。看到经过锻造、加工、创造最终呈现出来的美,她觉得很幸福,很有成就感。

60年来,楚金霞在铁画创作中一次次找到快乐,一次次获得成就感。

“那次锻炼影响了我的生活。”

如今,76岁的楚金霞依然保持着对铁画的热情。为了创作湾区万象,她亲自去深圳采风。之后带领十余名设计师和弟子奋战五个多月。经过不断改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气象万千、气势磅礴的“大制作”。

在楚金霞的创作生涯中,她经历了许多不同寻常的“大制作”,每一次大创作对她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她入行后第一次参与的伟大创作,也正是从那时起,创作激情和优秀开始在她的创作生涯中成长。

1959年,新中国首批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落成。楚金霞参与了人民大会堂安徽厅巨幅铁画《迎客松》、《梅山水库》、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铁画书法等6幅作品的开发创作。这是楚金霞在创作生涯中经历的第一次锻炼。当她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依然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当时每个省都接受人民大会堂软装的任务,每个省都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呈现在自己的大厅里。”楚金霞回忆说,“安徽以文房四宝、徽州三雕、我们芜湖铁画闻名。当时省委书记为了装饰安徽厅,突出省内特色,把省内所有著名的工艺精英都召集到了省会合肥。当时我们团队把芜湖的生产车间搬到合肥模型厂的一个大车间进行铁画创作,在那里用两年时间在人民大会堂创作了6幅作品。

楚金霞和父亲楚延庆、艺术家、工人一起,根据安徽省新安著名画家王世岑的《迎客松》画伪造。

铁画《迎客松》的创作过程并不容易,对楚金霞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迎客松的枝干与树干的组合极为巧妙,相互重叠。树枝上的鳞片凹凸有致,明暗分明,就是各种形状的锤痕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每根树枝都是由60-80根松针为一组锻造而成。

“那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包括我在内,每天大概有10人在做松针。”楚金霞回忆说,当时没有电焊机,都是手工锻造,然后加工成松花和树枝,非常费时。连接主枝时,工人们趁热把刚从炉子里烧红的树枝粘在一起。这个过程只有几十秒,但需要多人的配合,保持步调一致。"

最终创作出一幅铁画《迎客松》,用200公斤的熟铁,用最原始、耗时、耗力的锻钢工艺锻造而成,然后送到人民大会堂安徽厅。这次创作让楚金霞第一次感觉到铁画的创作需要大量的训练,让她学到了很多东西。她的许多创造性见解都是从这次经历中获得的。

“铁画创作的门道太多了。前提是建立在你对艺术的理解上,就像理解一幅画一样,你必须理解整幅画的构图、层次、远近主题等元素,才能开始创作。”楚金霞道出了铁画的精髓:“铁是筋骨,画是灵魂。”

参与创作铁画《迎客松》对楚金霞影响很深。之后她刻苦学习,揣摩,通过锤锻实现了制作技艺。再加上父亲的言传身教,铁画技艺不断成长。

渐渐地,楚金霞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取得了很多个人成就。她不仅擅长锻造巨幅作品,还能精心制作精美的珍品。她的《鸡趣图》、《香兰图》、《马群图》、《莲诗图》、《补天女神》等作品赋予倔强的铁画艺术生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精美的铁画。

65438年至0986年,楚金霞担任铁画车间主任,领导并组织制作了亚运会熊猫“潘潘”铁画礼品,赢得国内外好评。1990年,楚金霞担任铁画研究所副所长,从事产品研发工作。当时工艺厂开发的新产品镀金画,让传统的铁画焕然一新。让楚金霞难忘的是,1992年,她随中国科协“中国敦煌古代科技展”代表团赴台湾省演出铁画,轰动了整个宝岛。

时至今日,楚金霞依然觉得,铁画的创作是一门永远学不会,永远值得探索的艺术。“无论是国画的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铁画都可以表现,但当你深深沉浸其中,就会发现铁画太深了。”

"细节的魅力和生命力是一幅铁画成功的关键."楚金霞说:“创作的材料是铁,锤子是工具,画在心里。这些都有,让你的作品能在锤底开花。”

楚金霞60年的创作之路是锤出来的。“在我的生活字典里,好像只有两个字,‘铁画’。”回顾自己的创作生涯,楚金霞常说,这是她永远追求的艺术。她说,创作铁画既需要体力劳动,也需要脑力劳动,这是一种既有集体智慧又有心智智慧的技能。有时候甚至需要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一只手上。女人不适合这种技能,但早已成为铁娘子。

我们要把铁画技艺传承下去。

立志传承铁画技艺的楚金霞,不仅历经风风雨雨60年,还带了很多徒弟和学生,并让大女儿入行延续传承。如今,楚金霞的徒弟们已经从事铁画创作二三十年了。

但最让楚金霞担心的还是铁画的传承问题。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铁画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近几十年来,楚金霞亲身经历了铁画的风风雨雨。

90年代末,由于种种原因,芜湖工艺美术厂衰落,深得铁画精髓的老艺术家屈指可数。社会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铁画作坊,一些铁画粗制滥造,鱼龙混杂,芜湖铁画陷入低迷。楚金霞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02年,褚金霞毅然办理了退休手续,创办了芜湖处士铁华工艺品有限公司,租了一栋楼作为厂房,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她注重生产,管理,跑市场,带徒弟。她最大的愿望,不仅仅是将铁画这一传统工艺传承在自己手中,更是将它发扬光大。

经过几年的努力,楚氏铁画现已成为芜湖铁画行业的龙头企业,受到市场的青睐。2005年,芜湖铁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楚金霞感到无比欣慰。

时至今日,楚的铁画已传承百年,历经楚家三代。楚金霞也想让更多的人了解铁画,走进铁画,想让铁画艺术成为年轻人的爱好。她常说,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铁画技艺至今传承不易,不能做芜湖铁画的“守望者”。

附言

铁画只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缩影。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园中一朵绚丽的艺术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品,是徽州文化的经典杰作。铁画的锻造技艺是“中国一绝”。

铁画起源于芜湖,也只有芜湖才有。这种独特的手艺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近年来,芜湖铁画以“非物质文化品牌”为核心,不断推陈出新。在突出厚重历史文化的同时,主动将非物质技艺与现代生活巧妙结合。既传承了经典的“非物质老字号”又引领了“时尚新国货”的潮流,工艺精湛,包装精美,紧贴当下消费需求,深受大众喜爱,彰显特色品质,成为大众了解芜湖的重要载体。

目前,以楚金霞为代表的芜湖铁画人正在努力创新铁画创作这一伟大的传统工艺,让它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重现辉煌。铁画60年传承人楚金霞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画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

对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只有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进一步挖掘和保护,民间艺术之花才能永不凋谢,永远绽放。

本文发表于《神州》第508期。

作者|石开董玉萍

编辑|斯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