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号子的历史渊源
在巴蜀,山峦重叠,河流纵横,交通不便。货物的流通和客运都需要木船来载客载货,因此柏帆船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小船上有几个船工,大船上有二三十个船工。翁仲,也被称为船长,是一艘船的主人,所有的船夫都听从翁仲的指挥。明清时期,翁仲以鼓为号指挥船只,统一拉弦的节奏。直到清代中期才逐渐出现号子,产生了专门的号子头。
根据河流水势、水质的不同,谭铭礁对航行的危险性,按照划桨、拉桡的劳动节奏,编出了节奏、音调、情绪各不相同的号子。比如船下水或拉平时,要唱莫约号子、径向号子、二流桨号子、龙舟号子等。这种咏声悠扬,节奏快,适合慢动作拉桡,也是船夫在紧张的过滩过礁工作后的一种解脱。破滩时唱懒懒大辐号子、拾辐号子、啄米号子,音调雄壮激烈,具有强烈的劳动节奏特征,以适应入滩航行的需要;船在水上拉纤时,要唱大白鸽调、莫23调、抓阄调、萎泡调,一般曲调悠扬,船夫拉纤时很累,为缓解紧张、统一脚步、集中力量点的需要而形成音乐特色;过险滩时,要唱船之歌,也要唱十字架之歌。这种歌曲的特点是音调强烈而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