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十年与第二个十年之比较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十年(1917-1927): 1。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对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自始至终,它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和科学的启蒙思想主题,探索了社会解放之路;农民、普通工人、新知识分子等人物取代了旧文学的英雄,如皇帝、王子、才子、美女;文学观念的巨大变革和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创新与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共存的心理基础;有意识地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文化的营养,在不脱离传统的前提下,形成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现代文学。一些新文学的倡导者情绪偏激,对一些传统的东西缺乏具体分析,导致简单的否定。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而言,20年代的小说创作相对活跃,但人不多,小说和代表作也不多。就创作个体而言,鲁迅脱颖而出,叶和郁达夫成就斐然。就创作流派而言,主要有现实主义的生活派小说(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早期创造社、浅草-沈重社、米莎社、郁达夫、郭沫若等).20世纪三二十年代的诗人胡适是五四新诗革命的最早倡导者和实践者,他的《试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随后,刘半农、沈、周作人、俞平伯、康等都写了新诗。然而,这些尝试中有许多是平实而直白的,很少有优雅而富有诗意的;正是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新诗的稳固地位。湖湘诗人和王静之的爱情诗给新诗界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冰心的诗《星星》和《春水》充满了哲理和意境。曾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冯至的《昨日之歌》,以其精致优美的风格著称;徐志摩、闻一多倡导的新格律诗,反对过于欧化、平淡无奇的倾向,注重中西诗歌艺术优势的融合,为新诗艺术的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四二十年代的散文20年代的散文创作是辉煌的,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正如鲁迅所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诗歌之上。”鲁迅犀利激越的杂文,意境深远的散文诗,周作人冲淡平和的杂文(对“以文表道”封建传统的一种“和平瓦解”);冰心美丽纯净,温柔动人的散文;朱自清细腻细致的抒情散文;林语堂的讽刺幽默散文。20世纪50年代和20年代的戏剧起源于欧洲,20世纪初传入中国。胡适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意义重大。丁西林的《大黄蜂》、《压迫》等独幕剧特色鲜明,形成了五四时期喜剧创作的一个高峰。欧阳予倩的《婊子》和洪深的《赵王艳》在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田汉的《咖啡店一夜》和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人》艺术成就较高。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二个十年(1928-1937) 1。小说、小说硕果累累,名家辈出。除了茅盾的《子夜与月蚀》,老舍的《骆驼祥子》,《二马与离婚》,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爱情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还有萧红的《生死场》,萧军的《八月的村庄》,蒋光慈的《短裤党与场》。短篇小说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内心世界,比前期的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更加深刻,在艺术表现上更加成熟。叶紫的《收获》、茅盾的《春蚕》、老舍的《断魂枪》、的范家普、张天翼的《鲍的儿子》、的《代理县长》、柔石的《为奴之母》、施蛰存的《梅雨夕》、的《在峡》、丁玲的《莎翁》。第二,这一时期的诗歌增强了现实性和战斗性,如蒲风的殷夫诗歌和臧克家的诗歌。艺术仍保持着探索的生命力,如新月派后期诗人陈的作品,追求借助暗示和象征创造意境,执着于诗歌形式的创新,但在内容上却远离现实生活;现代派诗人戴望舒,追求诗意和形态的现代性,借助朦胧的意象,倾诉灵魂受伤后的缠绵悱恻;卞也注意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但侧重于传达诗歌的哲学意义,如断章。第三,不同种类的散文都有精品。鲁迅的杂文《两颗心》、《伪自由书》、《花边文学》等,生动、犀利、深刻。瞿秋白、徐懋庸等人的杂文和鲁迅的杂文风格相似。何其芳的画梦精致优雅;李广田的画廊收藏,古朴苍劲;沈从文的《湖南游记》言简意赅,意味深长;丰子恺的《元元堂随笔》真挚朴实;林语堂的《野集》幽默闲适。第四,经过十年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戏剧走向成熟,以曹禺的《雷雨》、《日出》为标志,其他重要作品有田汉的《名牌之死》、洪深的《五奎桥》、李健吾的《只是春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