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瓷都”有哪些?
“三大瓷都”说的由来:
首先看醴陵的陶瓷历史。
清雍正七年(1729),醴陵开始烧粗瓷。
1905年,湖南凤凰人、清政府官员熊希龄和阿清大学醴陵人温君铎联名上书,建议清政府在醴陵创办瓷器公司和瓷器学堂,以改善醴陵的瓷器业。1906(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批准呈文,以18200元设立湖南瓷器学堂和湖南瓷器公司,醴陵瓷器开始由土瓷向精瓷转变。
光绪末年,北洋副总理熊希龄退位从政后,投资家乡实业,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瓷画家,在长沙窑原有釉下彩的基础上,创制并烧制出釉下彩。
从1909到1915,釉下彩蔡五参加了国内外四次大赛,并在武汉劝导会、南洋劝导会、意大利杜朗博览会、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扁豆双鸟瓶”被国外舆论誉为“东方陶瓷艺术的巅峰”。
1918湖南瓷业有限公司被大火烧毁,但略有恢复。然而,由于国家混乱或国家贫困,精美的釉下彩瓷器很难被接受,它已经是一个惨淡经营。
1930左右,釉下五彩瓷生产基本停止。
1956年,在毛泽东的关怀下,国务院批准成立醴陵瓷器总公司,拨款800万元建设醴陵窑。
。醴陵瓷业公司艺术瓷厂成立于1958年(1964年更名为李群瓷厂),成为中国最大的釉下彩瓷器生产厂家。
可见醴陵陶瓷有两个辉煌的时代。
一种是1909 -1915,但是釉下彩价格很高,而且一度失传,所以注定产量不会很大,所以醴陵在当时并不是中国重要的瓷器产地。
第二次辉煌的时间是在1956之后。当时毛泽东扶持醴陵窑,修复了一度失传的釉下彩,产量和特色都有很大提高。所以醴陵陶瓷应该是1956之后才出名的。
再看看德化陶瓷的历史;
德化瓷盛于唐宋,盛于明清,有一技之长,至今未破。它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外贸产品,与丝绸、茶叶一起享誉世界,为中外制瓷技术的传播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现在德化县保存着宋元时期的宛平、曲斗宫等窑址。它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当时烧的是印花陶器,唐代烧的是青瓷。宋代生产的白瓷和青瓷非常精致,瓷器制品开始大量出口。明清时期,德化瓷器传到欧洲,其象牙白釉(又称乳白)对欧洲瓷器艺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代德化瓷艺人何朝宗利用当地优质高岭土,通过揉、塑、雕、刮、拼、贴等八种技法,制作出精美的德化瓷雕塑。釉面乳白色,如玉,色泽淡雅,享有“象牙白”、“中国白”、“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成为中国白瓷的代表。郑和下西洋的瓷器中,就包括福建的德化瓷器。
所以德化陶瓷闻名于世还是明代生产的白瓷最有特色和影响力。可以说德化的明代制瓷技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在造型艺术中,它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陶瓷世界中一件自然美丽而独特的艺术品。它在清朝被出口到欧洲。清末以后,德化瓷业每况愈下,但苏、徐友宜等艺术家仍坚守这一行业,其作品在巴拿马、英国、日本等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业获得新生,涌现出许多新的人才。他们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使德化瓷烧制技艺焕发了青春。
但改革开放前,德化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县,陶瓷发展有限,知名度不高。只有何朝宗出名,但一个人的名气并不代表一个地方的名气,所以德化在古代不能称为瓷都。
景德镇陶瓷史;
景德镇,即现在的江西省景德镇市,明清时期为天下四大重镇之首,以产瓷闻名天下。东晋末年,赵大师几乎改进了当地的制陶技术,开始生产瓷器,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四大名镇中唯一没有水运起家的镇。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博士称景德镇为“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城市”。康熙六十一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科·莱(音)记载,景德镇人口654.38+0万(这些人大部分是手工艺人,因为古代景德镇没有农业),窑3000座。《浮梁县志》也有记载:“列斯苦。记录了当年景德镇的盛况。嘉庆年全国财政收入401.32万,景德镇GDP 61.2万,其中私窑600万,证明了景德镇当年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处江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是中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国家一类开放城市。65438年6月至0953年6月,国务院批准景德镇为江西省直辖市。景德镇是闻名中外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宋代景德镇元年(1004),朝廷下令在此烧御瓷,底款为“景德镇年制”,故名景德镇。从元代到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督宫廷瓷器的生产,设立瓷局和御窑,创造了无数的精品陶瓷,尤其是青花、粉彩、玲珑、琉璃四大名瓷。”“毛泽东瓷”、上海“APEC”瓷、国宾馆瓷和各种艺术陶瓷深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国是瓷之国,瓷业的顶峰是此都”的诗句赞美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文化,将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