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笛子吗?
汉代以后有一种笛子,管型相同,各管长度相同或略有不同,但管内用蜡封,蜡底的高度形成上管身的长度,吹出不同的音高。即如唐杜佑《通典》所载:“萧,编竹有底,大者二十三管,小者十六管。长则浊,短则清,与蜜蜡增减和谐。”日本奈良的正仓医院收藏了一件唐代的管型长笛残片。九根竹筒,长23.7-28.8厘米。根据后来发现的山毛榉带,可以将十八根管子捆绑起来,用纸粒填充,来调节螺距。据宋陈载,唐代有十八笛:“唐有数十笛,五声四声,林铃、黄铃、西凉系二声。”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曾经仿制过这种笛子(图-4)。唐朝以前,笛子叫箫。唐宋以来,由于单管竖吹笛的日益流行,故称管辫笛为排笛,以示区别。唐·赵霖《语录》:“古之所谓笛,皆吹之,今之笛管为另一乐器。”宋珠熙斋藤优子语课:“今笛管为古笛,云笛侧为古笛,云笛手亦编曲。”到了元明时期,排箫被改良成精美的椽子。十六管外有木架外壳,漆色鲜艳,描绘金凤凰。明代朱载堉《吕精要》:“元代有竹笛,各以黑漆劫夫妻,今笛子相同,但饰以红漆耳”。
记得领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