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湖“观鱼亭”有历史介绍吗?

观鱼亭不是。

二十四景指的是石马岗(石马凡营),又名走马岗、上马岗、下马岗,位于今小港公园内,靠近公园东门,焦刚与新港西路立交桥相连。它的山丘起伏,蜿蜒到西部烧烤区。相传南汉皇帝(917-971)经常带着一群宫女骑马到这里来学箭取乐,故名。刘王店,石安寺,云贵桥,古今名胜,都在驿站附近。山上有各种古树,红棉飞絮,松树参天。这个岗位距离珠江只有1.5km,以前都是田地。登上山顶,向北望去,可以看到“江河出没,船帆编织,山披白云,蓄势待发”(《姚希二十四景诗》)。坐在绿色里,悠闲自在。石纲是一个红色的岩层,现在被确定为一个古老的海岸遗址。

等月桥(利桥等月)也是功名利禄桥。东至江南大道中马路桥约120米,北至江南西路约53米。这座桥是用原木建造的,后来被改成了石头,所以被重新命名为“李记”。大桥的左右两边都是水松,但东边的稻田很宽,在雅顿直接与珠江相连。在清朗月夜,文人墨客常常结伴携琴月桥,作弦品茶,作诗,乐在其中,正如刘同的诗《静待月桥》所言:“月出江月明,无边无际。岩村人静时,万物雪霜。”安静的场景。桥还在,被侵华日军破坏的桥栏早已修复。桥前后有海珠文化中心大厦、海洋石油大厦等多栋高层建筑,处于闹市区。

《吟秋景》(Song Jing Qiu Yin)连接着岳跃大桥的左右两侧,由花岗岩石板铺成,每块石板都有一两英里长,非常优雅。豆瓣菜广泛种植在岸边,枝叶繁茂,像百万秋翠,又像一件乐器和一名战士。风吹散,似涛声,若虹吟,春风秋雨,浪打码头,龙吟。村里有鹤,白鹤空空,嗖嗖地唱。有一首诗可以证明这种情况:“我还怀疑石桥下,龙吟风雨。”(罗、刘同《吟秋景》诗)上世纪80年代麻涌改造时,李记大桥两侧的河堤采用圬工保护,河堤表面铺水泥构件,形成平坦宽阔的人行步道。路边更是种上了槐树、柳树、红花树,两岸焕然一新。

蒸霞银行(桃畔蒸霞)位于待月桥南。河岸周围有无数村民种植的桃子。春天,春风阵阵,粉云袅袅,英伦落水,彩霞投影。唐代朝鲜昌黎诗中“川元蒸夏虹远近”的意境生动。在一条小溪上划船,如在一幅画中。

空见楚(空见景云)位于今江南新村麻涌附近。这里的溪边有很多水松,但隔着麻涌的支流向北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没有树木。见天朗气清,云淡风轻,山在落,浪在归帆,开阔的视野使人心胸开阔,从容不迫。难怪杨文贵的《看空云》里有一句诗“心明水清,水天一色。”狂云无心,常盖塔”(《姚希二十四景》)。70年代末,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菜地。自从江南西路、江南新村开通后,农田让位于楼房。

来欧门(盐门来欧)位于李记大桥南,广州76中门前公路桥附近。这个村庄被麻涌的支流所包围,而“居士别馆”(居联中的“石祥花园”)就在其中。清朝时,盐务当局在麻涌这条支流的人口处设置闸门,阻止私商。这里溪水清澈,鱼虾繁盛,吸引了成群的海鸥(这不是海鸥,而是一种经常在河滩上活动的鸟——沙鸥)前来觅食。如果在岸边垂钓,领略泉水、鸥步、雪松屋、炊烟的田园味道,自然会引起诗人的诗情画意。如清代萧福昌《鸥门打鱼》诗中写道:“柏屋华盖晚集,沙鸥乱。如今,该海岸已成为居民区。由于水污染严重,鱼虾都不见了,成群的海鸥也不会来了。

人外山房(人外山房)是普贤道元的闲斋。从鸥门沿麻涌北岸南行到今天的怀德堆涌(街)附近,都是山外人家。山房四周都是支流,远离尘嚣和喧嚣。刘同喜喜欢隐居的田野,因为他被称为“在人群之外”。他曾亲手在山房外种了两棵桃树,并写了一首诗日:“人外静,门外如山。”

枕涛楼(茶楼枕涛)是一家茶楼,位于西麻涌南岸惠苑街附近。屋外有水松,流水窗,活泼绿席,以唐诗“一枕浪松风”的意境闻名。虽然今天在同一个地方仍然有茶馆和餐馆,但它们已经不是过去的景观意境了。

惠和津(金曜观潮),现存的麻涌桥,即惠津桥,横跨其上。过去珠江涨潮时,潮水从东边的雅顿经过,同时人们涌向西边的凤凰港口,两次潮汐在汇河津汇合。它真的很神奇,因此得名。过去,堤岸边一排排水松和一簇簇芦苇吸引了成群的水鸟。渔舟唱晚,萧月垂下,风景独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条河受到了严重污染,过去的美丽景色不复存在。麻涌整治以来,通过疏浚河床淤泥、铺河堤护石、沿河种植花草树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都榕峡(都榕峡)、听丘居(明居听丘居)、漳平(漳平刘颖)位于今麻涌东部,歌山新街、怀德街一带。在过去,这是涂平,有一棵古老的榕树,枝叶覆盖了几亩地,像一个屋顶,它的根像柱子一样垂下来,它的须根像窗户,像一座大房子。牛也拴在这里。离都荣峡东边不远,就是秋菊听茶馆。这座房子是用松树皮和向日葵叶建造的。面朝清溪,水风拍打着树叶,杂树围绕着房子生长,清凉爽口。虽然是炎热的秋天,但东边的另一个露台上有一棵古老的香樟树。炎炎夏日,凉风自生。拄着棍子和菜走着,有鸟儿在互相追逐。诗中有“暑热无处不在,夏凉生古荫”,“参天古坪上,街上莺声作邻居”,真是一景。如今,这三景的景观早已不在,变成了船检大院、农机宿舍、华海楼等现代化的商业居住区。

张世红棉路(红棉路上的红云)和老农亭(听雨亭)在姚希的东北部,现在隔着山沿着南昌街。它们是古时候村外所有山向北行进的必经之路,长约10英尺。有一棵木棉树,挺独立的。花开之时,在云里发光,闻鹧鸪之时。文人墨客常在此吟咏,如潘飞声、诗日:“一山鹧鸪唤我寻春,红珊瑚遍地,仿佛过了台路”。从红棉路向北,建筑呈弧形,有一个田心的小土堆凸出。从前,有一座寺庙,外面有一个小亭子。农忙的时候,农民们经常边吃饭边休息,互相安慰,因此得名。春雨,布谷鸟的声音,乐趣都是自发的。杨诗《老农亭·Xi语》说:“团团午后犹闻香,喜听春鸟忙。”现在这两个场景被改造成了大街小巷。

这三个景点的位置很难确定,即崔迪(堤的春天),藤花洞(竹藤花洞)和菁蓉轩(船屋场景)。作者出自“小汉水畔藤花洞,非至船屋,不涉此,乃筑幽径”(《姚希二十四景》)。崔迪上有茂密的树木,满月是绿色的。行人常被枝叶拉扯,鱼鸟隐匿,增加了出行的趣味性。所以有冯世谦的诗“青蘸清溪,鱼鸟混杂”。舍尔嘴大堤旁,水中有一间小沙屋,地上有一间用杉树皮搭成的小屋,呈船形,取名“船屋”屋旁有古榕树,屋主黄仲鸾经常在此与游人欢唱,人与景融为一体。付晓常与石日谈:“不辨一屋一舟,皆在融泉”,故又称“景荣轩”。船屋绿树成荫,北岸大堤上还有几家农家乐(粤式、尹波式、土地式)。牵牛花的藤蔓攀墙覆瓦,花在溪中熠熠生辉。每次春寒黄昏,都是阴雨熏天,正是赏花的时候。

茶场(肖春的茶场)占据了窑头以南的大片土地。据《姚希二十四景诗序》记载:“茶场多在姚希。茶虽小丛,有根有泉,几乎不费力气。”春天的清晨,采茶姑娘冒着雾气,露着湿漉漉的,一边采茶,一边唱歌,是一景。正是“河南长茶好,茶田春晓,淡淡青烟,茶歌出林”,赢得了诗人的雅量。据说河南茶的质量比清远茶和古老茶好。可惜如今的茶种已经失传,茶田变成了民居。

石岗(石岗双荣)和茶市(茶市黎明)位于长岗路和江南大道交界处。石岗是姚希村的主峰,“石纲如盘陀”。山上有两棵榕树,婆婆婀娜,根如屏风。时不时有游客拖着棍子参观,俯瞰天水,听听附近的鸣禽,也是一种享受。茶叶市场在石岗西麓,凌枣茶农用笼子卖“生茶”(未加工的鲜茶叶)。卖茶的多是妇女,太阳高的时候市场散了,茶农买米回家做饭。如诗所云:“少女老晒发,卖茶早。”“日出茶市散,归来晨起炊”。石岗在1970左右开道时被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新气象。

周爽书院(周爽书生)、地砚池(砚墨飘香)、泉中泉(怪潭泉)、云林花一坡(画坡云林)等景点位于泥岗李岗路一带。笔者听姚希的父亲说,周爽书院就在利港路和长港中路交界处的杜兴酒店附近。老书院是嘉庆二十年(18乔)在天后宫重建的,是十三村学生子弟读书的地方。书院群山环绕,丛林密布,远离城市的喧嚣。是学习知识的好地方。书院前有涤砚池。虽然这个池子只有不到3亩宽,但是很干净,很蓝。真的是“墨池明丽,常凝结墨香。”在涤砚池中,有一股甘泉从池底喷涌而出,形似一个漂浮的碗。外池的水明澈,界限分明,故称泉中之泉,也是一绝。云林如画坡在颜地湖的南坡,草细苔厚,翠绿欲滴,林中古树密布,点缀着蓝天白云。这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僧宝筏及诗曰:“见远处寒林,斜阳苍绿,是自然画卷,水墨画感多。”这是对这个场景的描述。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