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人类战争的四种主要形式是什么?

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经历过的战争形态,信息化战争是正在形成的战争形态。

冷兵器战争是农业社会的产物,热兵器战争萌芽于农业社会,形成于工业社会,机械化战争起源于工业社会,信息化战争关系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是信息社会的基本战争形态。每一种战争形态的发展变化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渐变到突变的过程,表现出战争形态演变的阶段性特征。

战争形态的每一次突变和质变,即战争形态的每一次变革,都是军事领域根本性变革的产物和结果。随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推动和战争的刺激,特别是随着军事科技的重大突破和领先武器装备的标志性发展,引起了军事组织、作战方法和作战理论的全新变革,导致战争的整体变化和新的战争形态的出现。

战争形态的进化史证明,生产力、科学技术及其军事应用的发展越来越快,武器装备变革的速度也在加快,发展进程在缩短。战争形态的演变将呈现加速发展、缩短进程的趋势。

扩展数据

纵观人类战争史,我们会发现,军事武器装备、军事作战方式和军事组织形态构成了战争形态的三个基本要素。战争形态的稳定形态和状态是武器装备、作战方式和组织形态基本要素之间矛盾的统一。战争的基本矛盾运动不仅是战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战争形态生成的基础和标准。

科技——武器装备的建造机制。武器装备是战争的载体和物质基础,是物质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自从史前人类首次用石头作为拳头的“力量倍增器”以来,战争发展的重要表现就是科技的竞争和较量。科学技术是基于能量或力量技术的理论。

科学技术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第一生产力,当然也是核心战斗力。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一部人类战争史,可以说是一部能源发展史。能源作为科技推动战争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决定了人类军事活动中的基本能源结构。

战斗模式——武器装备的使用方式。作战方式是战争中主客体之间必然的有机联系,其变革是作战体系或架构的调整,所以作战方式是战争形态的结构要素。

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武器装备,就有什么样的作战模式。某种形式的作战模式及其作战理论,只能基于一定的武器装备条件来建立。在战争形态的发展过程中,武器装备首先因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旧形式的作战方法难以适应新武器装备的发展和要求,作战方法的变革必然到来。

组织形式——人与武器装备的组合样式。组织形态是军事力量的组织结构,是战斗人员、武器平台、保障装备等物质要素和战争形态的功能要素所采用的组织结构。

自人类战争诞生以来,当一种新型武器装备被发明并初步投入使用时,人们首先花了很长时间来完善和提高武器装备的实战性能。一旦武器装备的性能进入相对成熟稳定期,人们开始关注和探索武器装备、人与武器装备之间的最优组合技术或方法。

虽然此时的物质形态即武器装备没有发生变化,但它改变了作战体系的功能形态和组织形态,结构决定功能,部分支配整体,使现有武器装备的杀伤力“成倍”增长,直至最大化。正如杜普伊所说:“实践证明,无论武器的杀伤力提高多少,新武器与军事战术和编制的兼容统一,都比新武器的发明和采用重要得多。”

只有把装备的优势融入到科学的组织形式中,才能创造出最佳的战斗力。从总体上看,军队的组织形式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形式相适应,基本呈现冷兵器军队、热兵器、机械化、核动力和初步信息化的形态。组织形式的变化一般不是自发的,而是后期的。

我们不仅需要人们的自觉活动并找到现实的变革方式,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这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变革就难以实现。技术变革是军事变革的起点,是为了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结构演进是军事变革的归宿。

百度百科-战争形态

中国军网——战争形态的划分标准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