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的历史沿革
南宋庆元元年(1195),“以南宋宁宗为藏身之处,周树升为旧安庆府”(治潜山安徽古城),亦称府名。周树古称“唐生郡”,文献记载为汉武帝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第一次南巡,“作盛唐之歌”。今天新安青城的居民叫宜城都。登云坡原名圣堂山,山脚下的河流是圣堂湾古渡口。相传东晋诗人、风水堪舆家郭璞曾登唐山观长江,说“此地宜城”,故安庆城别称“宜城”。
安庆市始建于南宋。南宋嘉定十年(1217),金人破光山(今河南省潢川县),边关警察甚多。知府黄干在周树(今潜山县梅城)旧址“筑安庆备战”;后因战乱,南宋端平二年(1235)安庆府迁罗刹、阳察州。南宋元年(1260),驻长江沿岸的大使马光祖为防止蒙古军队进攻南宋都城临安(今杭),放弃政府,“在宜城(唐生湾宜城渡阴影处)重修为新安庆府”(地址为今安庆市),迁至怀宁县治理郭芙。此地靠近长江,易守难攻。此后安庆府保持稳定,“安庆”作为城镇地名使用,与行政区名称(府、路、特区等)一致。)并一直沿用至今。
安庆建国后,由安庆政府和怀宁县统治至清末,是民国时期的专署。因为安庆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安庆也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门”。所以从明朝末年开始,巡抚也一直镇守此地。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国二十六年(1937),安庆还是安徽省政治部和安徽省省会所在地。
1949年4月,安庆解放。同年成立安庆市,由安庆署领导,属皖南行政区,设在安庆市,辖安庆市、怀宁(在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在金溪镇)、岳西(在衙前镇)、潜山(在梅城镇)、桐城、桐庐(在唐家沟)。桐庐县于1951更名为湖东县,湖东县于1955年7月1更名为枞阳县。
安庆市成立于1949,由安庆机构领导。1951年,安庆市改为皖北行署直辖。1952安庆由省直接管辖。1960安庆市委托安庆代理领导。1961,安庆改为直辖市。1965安庆市划归安庆机构领导。1979安庆由直辖省改为直辖市。
1949设立安庆专区,属皖北行政区。安庆机构设在安庆市,辖安庆市和怀宁(原设石牌镇,现设高河镇)、望江、宿松、太湖(设金溪镇)、岳西(设衙前镇)、潜山(设梅城镇)、桐城、桐庐(由桐城县设唐家沟)。
1952安庆地区属于安徽省领导。安庆市由直辖市改为省辖市。原池州特区的铜陵、贵池(池州镇)、青阳(容城镇)、治德(秋浦)、刘冬划入安庆特区。管辖13县。
7月1955,1,湖东县更名为枞阳县,驻枞阳镇。
铜陵县1958撤销,并入铜官山市。原省直管的铜官山市更名为铜陵市,划归安庆机构领导。辖1市和12县。
65438年至0959年,刘冬、治德两县合并为东至县(位于杜尧镇)。辖1市和11县。
1961,安庆、铜陵改为直辖市。
1965安庆市划归安庆机构领导。铜陵、贵池、青阳、东至四县划归池州地区。辖1市8县。
1970安庆地区更名为安庆地区,地区设在安庆市。辖安庆市及桐城、枞阳、怀宁(在石牌镇)、望江、宿松、太湖、岳西、前山(在梅城镇)8县。
1979安庆由直辖省改为直辖市。安庆地区辖8个县。
1988 8月17国务院批准:撤销安庆地区,桐城县、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隶属安庆市。
1996年8月20日,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由安庆市管理。
2005年5月13日,安庆市郊区更名为安庆市宜秀区。
2011年,宿松县被确立为安徽省试点县。
2015 10 6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枞阳县划归铜陵市管辖。(郭涵[2015] 181)
2016 1.4,安徽省正式宣布枞阳县归铜陵市管辖。安庆市现辖3个市辖区,6个县,1个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