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的结构

在日月引力和太阳辐射的影响下,地球引力场和磁场范围内的大气形成了层状结构。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大气成分和每个大气粒子的密度随高度变化,如图2.3.1所示。地球重力场能达到的距离大约是3000公里。超过这个距离,其他星球的引力效应就会逐渐明显,这个界面的高度就会发生变化。

大气层总质量约为5.3×1015t,在5.5km高度范围内占50%,大气层越高密度越小,这意味着很难用一个“界面”将大气层与星际空间完全分开。根据温度、成分、电荷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和垂直运动的特点,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逃逸层,如图2.3.1所示。

图2.3.1大气垂直结构示意图

对流层+0

对流层是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12 km,赤道附近17 ~ 18 km,平均中纬度10 ~ 12 km,高纬度8 ~ 9 km。夏季的对流层顶比冬季高。由于地球的引力,这一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和几乎所有的水汽。这里出现的主要天气现象有云、雾、雨、雪、寒潮、台风、雷电等。工农业生产排放的污染气体和沙尘暴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层,这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地方。对流层的主要特征如下。

(1)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因为大气不能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地面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加热并发出长波辐射,所以大气主要是通过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加热,通过对流和湍流吸收地面的热量,所以大气越靠近地面,热量越多,温度随着高度越低。每100 m下降约0.65℃。

(2)强烈的垂直对流。

由于从地面获得的热量,低层空气被加热,高层冷空气下沉,从而引起强烈的垂直对流。赤道地区地面温度高,垂直对流可以达到很高的高度,而极地地区地面温度低,垂直对流弱,对流层顶高度低。

(3)气温等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因为对流层受地面影响最大,而地表有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差异。该层温度、气温等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2.3.2.2的平流层

高达约55公里的对流层顶是平流层。平流层顶部的气压约为100帕。总的来说,平流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由于平流层上层(20 ~ 30公里)臭氧层的存在,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使大气温度升高。这种下冷上热的逆温结构使得平流层大气稳定,对流较弱。空气大部分是水平移动的,大气污染物,如核爆碎片和火山灰,可以在平流层停留很长时间。平流层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对流层也没有云和天气现象。当飞机在平流层飞行时,尽管下面电闪雷鸣,万里晴空。

2.3.2.3中间层

平流层顶部到大约85公里处被称为中间层。中间层的顶部气压约为65438±0pa。中间层很少吸收太阳热量。而这一层的底部通过热传导接收平流层传来的热量,所以底部的温度相对较高。随着高度的增加,温度迅速下降,产生了相当强烈的垂直对流运动。60 km以上,大气分子开始电离,电离层底部在中层。

2.3.2.4暖层(热层)

中间层顶部以上的大气称为热层。这一层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因为热层中的原子氧可以吸收0.1.7微米的太阳紫外辐射和太阳粒子辐射。但由于热层对流运动的困难,大气的热量主要依靠热传导,而由于分子的稀缺,热传导性很小,造成了巨大的温度梯度和昼夜温差。太阳活动期白天温度高达200 K,夜间太阳辐射减弱,升温缓慢,500 km处只有500 K。这一层的温度是逐渐升高的,而且启动非常快。达到一定高度后,温度缓慢升高,逐渐与高度无关,成为恒温区。恒温开始的高度称为暖层顶部。暖层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2.3.2.5逃逸层(也称为扩散层)

由于暖层顶部上方空气稀薄,只有海平面的10-10 ~ 10-12,由低到高主要成分为氧、氦、氢。各种人造飞机与这一层的分子碰撞产生的能量很小,不影响飞机的安全性。这里气温高,很少随高度变化。带电粒子运动速度快,很少相互碰撞,受地球引力的吸引也较小,但不断受到太阳风和太阳电磁场的影响,粒子不断丢失到太空中。该层的上边界是模糊的和不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