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绘制了最早的中国地图集?

西晋时期,我国出现了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制图理论家裴秀(公元223-271)。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之父”,与欧洲古代著名的制图家托勒密·克劳狄乌斯(公元90-168)齐名。他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星。

裴秀(223-271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我从小就好学,知识渊博。出身官僚家庭,当官是家常便饭。接触到大量的地理和地图信息。由于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受到社会名流的称赞。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已广泛应用于战争和国家管理,秦汉以后损失严重。由于政治和军事需要,裴秀制作了新地图。他领导并组织编制了18幅龚宇区域图,这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为了便于应用,他还把一幅特大型的《天下大图》(用胡安八十马绘制)缩小成地形方丈图(比例尺1: 1,800,000),上面有名山和名城,为军事和政治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裴秀对地图学的主要贡献是,他首先建立了绘制中国古代地图的理论。他总结了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龚宇区域图》序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划时代的制图理论——“六体制图学”。

所谓“六体成图”,是指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个原则,即比例尺(比例尺)、远景(方位)、坑道(距离)、竞赛(地形起伏)、方邪(倾角)、曲径(河流道路的平直度)。前三个原则是关于尺度、方位和距离的,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普遍的。后三项是因为地形起伏而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六个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已经触及了地图学的所有主要问题。

这是他对中国地图学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国古代唯一系统的地图学理论。到目前为止,裴秀几乎提到了除经纬度和投影以外的所有地图绘制中考虑的主要问题。

裴秀提出的这些制图原则是绘制平面地图的基本科学理论,为绘制地图奠定了科学基础。它们一直影响着清代以前中国的传统地图学,在中国地图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世界地图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