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史料价值?
《清明上河图》表现的东西很复杂。用不同的笔法表现人物、建筑、树木、车马、船只、木筏等不同的对象。人物的脸和胡须用笔柔细;人物的衣着和装饰用笔刚健有力。
建筑和车船,采用界画技法,用笔精细均匀,结构清晰;树,老的干,新的枝挺软,一挥就变;虹桥下的激流用笔生动流畅,等等。
《清明上河图》运用了传统绘画中“远上近下”的绘画理论,非常精细地形成了城市的“立体景观”,组织了极其丰富的人群活动,让读者有走进去和游客一起欣赏风景的感觉。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画面所表现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所以,千百年来,这幅历史画卷一直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不朽之作。
其作者张择端以饱满的创作热情、顽强的创作毅力、严谨的创作态度、极其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将永远为后人所景仰和敬仰。
清明上河图介绍
《清明上河图》为帛书,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这幅画卷以全景构图和精确的笔触,展示了清明节期间汴梁河和东南角闹市的社会生活。
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段:从画卷的右端开始,是郊区的田园风光,静谧的原野微微有些寒意,渐渐有了村落和田野,嫩柳青青;一群从坟墓回城的轿子马在稀疏的树石和潺潺的溪流间穿行,指点着清明时节的景象。
渐渐地,人多了,房子密集了,河宽了,画面的气氛也变得热烈了。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整幅画中最紧凑、最热闹的一幕。
虹桥横跨汴河,桥体采用巨型木架,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大,造型美观,宛如长虹。桥的两端连接着市场,行人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呼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