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现在和以前的生活变化比较。
解放前夕,旧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连年战争留下满目疮痍,生产力严重受损,市场萧条,物价飞涨,失业严重,劳动人民为生存而挣扎。
从65438年到0949年,中国人民成为了主人,而当时大多数人的生活还维持在最低的生存水平。面对这种情况,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生产,稳定物价,安排就业,稳定人民生活。广大人民以主人翁的精神和热情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这对发展生产,稳定人心,起了很大的作用。人们对救民于水火充满了热爱和感激,对当家作主充满了自豪和热情。“一五”时期被称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建设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但是由于许多已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们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扎实的经济建设上,人民生活20年来跌宕起伏。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永远不会忘记,虽然人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因为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市场供应匮乏,消费品供应不足,大部分商品都需要凭票购买。正是在这个时期,整个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相比之下,中国的经济和人民生活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扩大了。
二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35倍。
今天,距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30年。和全国一样,我省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大跨越、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主体的个人分配,城镇居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到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29.45元,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81年增长了35倍,26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1%。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经历了“快速增长、快速增长、稳定增长”的过程,收入渠道多元化。
一是工资性收入仍是可支配收入的主要来源,非工资性收入大幅增加。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但仍占60%以上,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达到8677.27元,比1981年增加了8313.56元,增长了23倍。非工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呈上升趋势,2008年达到36.2%。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和比例变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非工资收入发展期。从1981到1985,由于经济体制还处于初级阶段,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减少,收入仍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工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0%-94%之间,变化不大。随着其他收入渠道的拓展,家庭收入的多元化逐渐显现,非工资性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非工资收入全面增长的时期。从1986到1998,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城镇居民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从事个体经营、第二职业和无薪休假的城市工人人数正在逐步增加,这是非工资收入增加和收入来源多样化的重要因素。这期间非工资收入还是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非工资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由15.27%提高到1998年的26.46%,提高了10个百分点。城镇家庭收入增长较快,1988年达到4223.88元,与1986年的764.76元相比,增长了4.5倍。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带动工资性收入和非工资性收入同步上升,从1986、116.75年的648.01元,上升到106.32年的3106.38元和165438+。
非工资收入快速增长的时期。1999至2008年,非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在家庭收入中的比重稳步上升。1999以来,在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城镇居民就业渠道拓宽、就业主动性转变的共同影响下,非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2008年达到4928.76元,占家庭收入的36.2%,比2000年增加了3453.08元。八年间平均增速高达16.27%,占比提升5.64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与非工资性收入的比例接近6: 4。
二是营业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快速增长。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达到97.74元,比2002年增加29.22元,增长42.6%。营业收入净额为1154.14元,比2002年增加332.96元。转移性收入3676.88元,占非工资性收入的74.6%,比2002年增加了2003.48元,增加了1.2倍。
三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7.3倍。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省农村居民物质生活逐步丰富,消费质量显著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到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平均比1.6%的1.81元高出27.3倍。
回顾过去30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摆脱贫困,解决温饱,温饱达到总体小康,从小康走向总体小康。
一、脱贫,解决温饱问题(1978到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由于我省农民人均耕地较多,土地资源优势充分显现,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农民基本脱贫,解决了温饱问题。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181元增长到1991年的748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11.5%;农民人均生活支出从1979年的194元增加到1991年的649元,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0.6%。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的67.5%下降到1991年的56.6%,下降了10.9个百分点。
二是丰衣足食,正在向总体小康迈进(1992到1999)。
从65438年到0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整体支撑、重点突破、全面出击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农村经济改革迈出了大步,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突破。各种市场的建立,使商品从“小流通”走向“大流通”,为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条件。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农民收入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农民生活水平也从温饱快速迈向全面小康。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2年的807元增加到1999年的2261元,年均增长15.9%。农民人均生活支出从0992年的65438+643元增加到0999年的1348元,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11.2%。恩格尔系数从1992年的59.4%下降到1999年的53.3%,下降了6.1个百分点。根据《全国人民小康生活水平基本标准》,到1999,我省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总体小康水平。
第三,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2000-2008)。
新世纪,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主要靠政策推动。2003年以来,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932.7元,比2000年增长2.4倍,年均增长11.8%;农民人均生活支出3443.2元,比2000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0.5%。恩格尔系数为39.6%,比2000年的45.4%下降了5.8个百分点。
30年来,我省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其增长的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农民收入与农村改革密切相关。65438年至0978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元增加到1988年的628元,增加了447元,增长了3.5倍,年均增长13.3%。从1965到1975的十年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0元增加到146元,只增加了6元。从1988到1992的五年间,农村改革基本没有政策措施,导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仅增长6.4%。那么从2003年到2008年的五年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1%。
第二,农民收入与农产品价格密切相关。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较快的年份,就是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年份。改革以来,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从1979到198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23元增加到463元,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20.1%。第二次是1995到199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610元增加到1997年的2186元,增长35.8%,年均增长16.6%。
第三,农民收入与惠农政策密切相关。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等惠农政策,对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2004年,我省实施“一免三补”政策,直接增加农民人均收入228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8.5%。到2008年,我省农民实际获得各类政策性补贴收入356元,同比增长41.3%,对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14%。也使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的2530元增加到2008年的4932.7元,增加2402.7元,增长95%,年均增长14.3%。
第四,农民收入与打工收入密切相关。从1978到1983,我省农民纯收入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0.7%。这一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动力主要归功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入90年代后,虽然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但随着农民外出打工收入(工资性收入)的不断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占比从1990的86.9%下降到2008年的67.8%;同期工资性收入占比从8.1%上升到16.4%。从绝对值来看,2008年我省农村家庭经营净收入为3344.7元,比1.990增长了4.8倍,而同期工资性收入增长了1.2倍。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从1990年的-5%提高到2008年的13.3%,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表明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到2008年,我省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1)家庭经营收入成为农民的主要收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收入来源由集体统一经营变为家庭经营。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44.72元,比1978增长了55.8倍,年均增长13.9%,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7.8%,比1978提高了35.5个百分点。
(2)非生产性营业收入增速最快。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非生产性经营性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778元,比1978增长99.1倍,年均增长16%,比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性纯收入年均增速高2.1个百分点。占净收入的比例为15.8%,比11978高出0.5个百分点。
(3)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810.17元,比1983增长了21.6倍,年均增长12.5%。工资性收入占净收入的65,438+06.4%,上升65,438+00.9个百分点。
(4)农民收入货币化率大幅提高。
近30年来,随着农村社会化和商品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农村居民主要依靠粮食收入的局面逐渐被货币收入所取代。1978年,农村居民销售农副产品的人均收入只有28元,占总收入的14.2%;人均现金净收入64元,占总收入的32.3%。到2008年,我省农民销售产品的人均收入为4661.55元,比1.978增长了165.5倍,占总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6%,提高了41.8个百分点;人均现金净收入达到4351.39元,增长66.9倍,占总收入的80.8%,提高48.5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货币化和可支配能力的提高,必将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越来越融入全社会的市场经济循环之中。
四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一)城镇居民消费不断增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市居民生活的变迁一般以1978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改革开放前30年,从物资供应短缺到温饱有保障,生活得到初步改善;改革开放后的30年,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了两次飞跃。
1。改革前30年为温饱而奋斗
文革后的70年代,虽然仍实行“配给”和“凭票”供应的计划体制,但居民生活得到了初步改善。从吃的方面来说,“基本保证一日三餐”;从穿着方面看,是“三种衣”(干部服、中山服、列宁服)和“四色”(灰、绿、蓝、白);居民拥有的耐用品数量以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为代表。回顾30年来人们生活的发展,坎坷不断,进步甚微。
2。迈向小康社会的30年改革
1978以来,随着我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相应提高,逐步向消费需求多元化、消费结构合理化方向发展。在追求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已达9229.05元,比1981年的348.02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长13.7%。与此同时,居民的消费观念也在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不断调整和变化,消费方式正在发生质的变化,消费取向日益多样化。
(1)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我省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2008年恩格尔系数为34%,比1978下降了23.5个百分点,表明我省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跃升到小康。
从1979到1992,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在50%-60%之间,城镇居民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消费。在此期间,城市居民过着勉强糊口的生活。从1993到1999,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内容的逐步丰富,城镇居民在消费其他方面的支出增加,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我省城镇居民家庭生活整体进入小康;从2000年到2008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大幅增长,基本消费的满足和其他消费的强劲增长,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4%。
(2)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营养和绿色食品逐渐受到青睐。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物营养结构的科学合理。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由以粮食为主的“主食”向营养美味的“副食”转变。各种精致、休闲、方便、健康的食品涌入居民家庭,成品油、水产品、果蔬等绿色、低糖、低热量食品受到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我省城镇居民年人均水产品、鸡蛋、水果、蔬菜消费865.66元,占食品支出的30.5%。
(3)服装消费的时尚化、品牌化和个性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美的追求,品质好、时尚感强、有品牌、有个性的服装逐渐成为消费主流。我省城镇居民的服装支出逐年增加。据调查,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为1,259.62元,是1,986,5438+0的22.8倍。
(4)家庭耐用消费品现代化,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
城市居民的生活变化在家庭耐用消费品的升级中尤为显著。改革前,人们追求“三环一转”的“四样东西”,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改革之初转向以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录音机为代表的“新四件”。90年代,“老四件”饱和,“新三件”开始进入发展期。从2000年开始,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7.7台,洗衣机91.5台,冰箱87台,基本达到饱和。空调、家用电脑、家用汽车等新型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快速上升,成套家具、洗衣机、彩电、冰箱、微波炉进入更新换代阶段。数码相机、消毒碗柜、饮水机、洗碗机、健身器材、家用电脑、相机、钢琴、空调等新品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普通人的日常消费。
(5)人均住房面积26.97平方米,居住条件更加完善。
住房条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我省城镇居民更加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的住房正朝着宽敞明亮、装修高档、功能齐全、使用方便的方向发展。调查数据显示,住房面积从1981快速增加到1995。特别是1998房改后,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快速增长,从1999年的10.28平方米增长到2008年的26.9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比改革之初的19865438+增长了1.62倍。
居民住房支出也快速增长。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住房支出达到1285.29元,占消费支出的13.2%。2008年,91.7%的城市家庭拥有自己的住房;87.2%的家庭拥有单位配套住房;只有12.8%拥有普通楼房、平房等房屋。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设施也在不断改善。截至2008年底,我省81.7%的城镇居民拥有两居室以上的住房。61.5%家庭对房屋进行了装修(平均每户装修费用在1万元以上);99.3%的家庭使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88.3%的家庭使用清洁能源;94.1%的家庭有集中供热设备;有线电视普及率为100%。
(6)交通通讯消费趋向现代化,生活节奏明显加快。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交通和通讯已迅速进入居民消费。2002年后,随着手机价格和移动通信费用的降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寻常百姓家。到2008年,我省城镇每百户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已经达到185部,一人拥有多部手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2008年交通通信支出达到954.96元,比2002年增加489.6元,增长105%。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出行更加频繁,距离也更远。家用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经成为家庭尤其是中青年家庭追求的热点。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汽车3.89辆,比2002年增长8.9倍。
(7)文化、教育、医疗等个性化消费受到重视。
城市居民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身体素质、精神素质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医疗支出达到914.47元,是831.1元(医疗费用)增长了831倍。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071.8元,比1981(学费、电影费、托儿费)的6.4元高出167倍。
(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
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生活支出3443.24元,比1980年增加3227元,增长14.9倍,年均增长10.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9年的0.648下降到2008年的0.396,下降了25.2个百分点。
1。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
(1)恩格尔系数下降了25.2个百分点。
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79年的64.8%下降到39.6%,下降了25.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我省农村居民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
(2)消费领域不断拓宽,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30年来,随着人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学习文化和技术的意识不断增强,在我省农村逐渐形成了重视文化教育、讲究文明生活的氛围。2008年,我省农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342元,比1980增加332.1元,增长33.5倍,年均增长13.8%,占比9.9%,提高5.4个百分点。
(3)服务支出大幅增长。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服务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服务消费需求不断上升。2007年,我省农村居民家庭文化服务消费支出比1979增长171倍,年均增长20.9%,占生活消费支出的9.9%,比1979高9个百分点。
2。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1)食物消费趋于营养化。
30年来,我省农民基本改变了以粮食为基本食物的传统单一结构,从而向消费肉、蛋、奶、鱼、水果等食物结构转变。膳食结构更加优化,饮食更加营养科学。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为1.362元,比1.980增加了1.223元,年均增长8.4%。从粮食消费看,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消费粮食179公斤,比1980年下降45.3%。肉禽增长15.5%,鸡蛋增长6.13倍,水产品增长4.75倍。
(2)服装消费趋向时尚化、城市化。
30年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的服装消费观念日新月异,日益城市化。穿衣更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色彩的搭配。服装的名牌化、时尚化、个性化成为人们的追求,服装消费倾向也成为服装消费的主流。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服装消费支出254元,比1980增加228元,年均增长8.0%。
(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30年来,我省农民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逐步向注重居住环境、房屋质量、室内装修、配套设施转变。2008年,我省农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530.7元,比1980增加374.2元,年均增长11.8%。人均住房面积也从1980年的9.1平方米增加到21.2平方米,增加了65438。
(4)交通通讯消费快速增长。
30年来,由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交通道路和通信网络建设,我省农村交通通信网络初步形成。农村居民使用的个人交通工具从最早的自行车、摩托车发展到现在的机动车或家庭轿车;农村居民的沟通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电报、信件到电话、手机、互联网。2008年,我省农民家庭人均交通通讯支出356元,与1980相比,年均增长28.9%。2008年,我省农村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电话68部,移动电话126部,摩托车60辆,自行车69辆,国产车0.38辆。这些变化都表明,农民的消费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有条件、有能力享受当前交通通讯工具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5)现代耐用品进入农民,旧的“四件套”基本淡出。
过去30年,农村居民生活最显著的变化之一是耐用消费品的不断升级。从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钟表、收音机“老四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新四件”。进入21世纪,“老四件”除了自行车,基本上已经淡出历史舞台;“新四件”中的录像机已经被DVD机取代,彩电、冰箱、洗衣机也在加速更新换代;微波炉、DVD播放机、摄像机、家用电脑等科技含量更高的现代家用电器正逐步进入农民家庭。
3。农村实现小康达到50%以上。
党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来,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以较快的速度推进。到2007年,我省农村小康社会实现水平已达49.1%,比2002年的13.6%提高了35.5个百分点。从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农村居民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生活质量指数等与小康测试相关的主要指标来看,2008年,我省农村实现小康超过50%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就是说,我省用8年时间走过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的一半以上。
60年来,我省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们再接再厉,谋发展,保民生,保稳定,我们未来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