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金昌市金川区人口密度是多少?
人口密度:51人/平方公里
金川位于河西走廊东部腾格里沙漠南缘,东经101° 29 '至102° 34 ',北纬38-39。此后,古“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之一的新亚欧大陆桥。南临永昌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东连武威;西邻张掖,金昌市人民政府就在这一带,金川公司、八一冶金公司就在金达,区位优势好,经济发展环境好。
区域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总人口65438余人+0.93万人。下辖宁远堡、双湾镇和6个街道办事处。有国营农场2个,园艺场1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林场26个,行政村27个,村民小组164个。有汉族、回族、藏族、东乡族、裕固族等民族。
金川区辖6街2镇:滨河路街道、桂林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金川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广州路街道、宁远堡镇、双湾镇。
金川区,创建于1985,是甘肃省金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镍储量全国第一,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自然地理
位于该州西南部,北纬30° 04 ' ~ 31° 58 '与东经101° 13 ' ~ 102° 19 '之间。全县面积5408.47平方公里。东与小金接壤,西南与甘孜州道孚、丹巴县接壤,西北与壤塘县接壤,东北与马尔康县接壤。地势从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原,东南部是峡谷区。
山峦起伏,雪峰突兀,大金川贯穿全境,全长150公里。东八十贡塔拉峰海拔5068米,西马奈河坝海拔2015米,相对高差3000多米。境内属于大陆高原季风气候,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冬天,春天和夏天经常有干旱。年平均气温127c,年平均日照2129.7小时,无霜期184天。年平均降水量616.2 mm,蒸发量1500 mm,河谷气候干燥。
建筑进化
金昌历史悠久。早在4000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商周时期是西戎的牧场。从春秋战国到秦朝,越人就生活在这里。汉初属匈奴修土仁管辖。自西汉武帝建县至元初,先后有弯鸟、范河、细靴仙美、范河、阎志等县郡。元置永昌道,明置永昌卫,清改永昌郡,沿用至今。1936 165438+10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入永昌,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永昌区(县)政府,仅持续了23天。
1958 10永昌县白家嘴发现大型铜镍硫化物矿。随着镍矿的开发,在过去羚羊出没、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上,建起了一座新的工业城镇金川。
二: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龚宇列出了凉州的版图。夏、商、周属于中国诸侯国封地之外的方部落,秦汉属于大令、龙桥、伯神等部落,其次是邻国、哥儿们。
隋唐属建南路管辖,后被吐蕃占领。宋也属于吐蕃领地,而元属于元。明初属多干都指挥所,授海拉木为金川寺进化禅师。明清之际,金川趁机脱离明朝。清康熙五年(1666),迦勒归成,授进化禅师。雍正元年(1723),沙龙被任命为大金川绥靖部。乾隆年间二用金川,改地为流,设阿尔古德直隶厅,后并入美诺厅,大金川设绥靖、崇化屯。民国二十五年(1936),绥靖、崇化屯并入京华郡。
1950、10解放后,仍沿用旧制,1953年改称大津县。1959年,撤销绰加县,中寨、下寨两区划归大津县,县名金川县。1990,全县面积5550平方公里,辖22个乡,L个镇,107个村。县名由来:因中国大金川而得名。大金川,因柯竹山一带金矿而得名。藏语名“促浸”或“齐浸”是音译,意为大河之滨。又名“燃旦”,因其古代部落首领方而得名。人口:金川在清、甘、龙三代以前人口达到7万。战后只有65438+万人。战争结束后,清廷进行了土地向流动的改革,移民们架起了战车。大量邻近军民、练兵、内陆户进入聚落,人口反弹。
人口和国籍
1990年末人口为66988人。其中城市人口11328,农村人口55660。出生率为19.08‰,增加了13.38‰。民族:清、甘、龙三朝征收金川之前,为藏族聚居地。战争结束后,驻守战车的清兵留下来,大批民众定居在战车上,居住地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到1990年底,有藏、汉、回、羌等14个民族。总人口中,藏族占56.93%,汉族占36.82%,回族占5.02%,羌族占0.97%,其他民族占0.26%。
财源
中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天然的草原和牧业区,山脉平缓,水草丰富。东南高山峡谷区河谷两侧的冲积阶地为农业用地,半山缓坡上也有耕地且为农业区。森林资源丰富,林地面积25.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7%,木材蓄积量1.291.000立方米。主要树种有云杉、冷杉、铁杉、铁杉、松树、柏树、桦树。有松茸、木霉等野生食用菌10多种。和羊肚菌。有虫草、贝母、鹿茸、麝香等珍贵中药材。香樟、鹿、苏门羚等珍稀动物生活在深山密林中。
经济树种主要是雪梨、苹果、胡椒、核桃,分布在河谷和半山地区。解放前有8000多株雪梨,解放后有很大发展,达到80多万株。金川雪梨是当地主要名产之一,色泽鲜美醇厚,核小渣少,具有止咳化痰的药用功效。
县东部、东南部、北部、东北部、西部和西南部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锂辉石、云母、辉钼矿、金祖母绿、海蓝宝石、刚玉重砂、花岗岩、铅锌、砂金、铌钽、银、锶、钨、铜、铀等20多个品种。水力资源丰富,水域面积9.5万多亩。大金川平均总流量561 m3/s,水电理论储量306万千瓦,可开发容量181万千瓦,年电能90.66亿千瓦时,已开发容量3902.5千瓦时,年发电量687万千瓦时,占可开发容量的0.29%。
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解放前,农耕技术落后,生产水平极低,大部分土地种植鸦片,农业经济畸形发展,农民生活贫困。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48,耕地45000多亩。解放后,鼓励农民开垦荒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扩大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土壤肥力。
1990年耕地8万多亩,播种面积达到65438+万亩以上(含复种面积)。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豇豆、马铃薯和青稞。经济作物有油菜、大麻等。解放后,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改革了解放前粗放的耕作制度,修建了水利设施。灌溉面积从解放前的4000多亩增加到3.59万亩。新的实用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引进和使用。引进了粮食、油料、水果等优良品种,产量大幅度提高。
1949年粮食产量只有5440吨,1990年增加到24812吨,增长了4.58倍;石油总产量从4000公斤增加到39吨,增长了8.75倍;悉尼和苹果产量达到14250吨。从65438年到0990年,农业总产值达到2496万元,年均增长4.22%,农村人均收入400多元。解放前,畜牧业生产落后,牧民靠杂草和疫病为生,制约了生产的发展。解放后,畜牧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牧区建起了简易棚舍和永久房,建立了动物防疫网络,控制危害牲畜的疫病。畜牧业生产机械的引进、优良品种的推广和家畜家禽的改良,促进了畜牧业的不断发展。牦牛和绵羊是牧区的主要畜产品,猪和山羊是主要农区。
1949年,全县牲畜存栏数为5210000头,1990年,达到180000头以上,增长了3倍多。牲畜出栏率分别为1949和1988:牛1.46%,4.89%;羊2.62%和89%;猪28.96%和48.88%。畜产品基本能满足县城市场需求,部分出口。解放前,全县酿酒、铁用品、银器、土陶等小规模工业作坊从业人员只有40人左右,行业几乎是空白。解放后,先后兴办了伐木、粮食加工、水果加工、电力、酿酒、机械制造及维修、建材、缝纫、制鞋等县国有和集体企业。
自1978以来,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解放前,生意主要是贩卖烟土。香港商人将药材和皮革等一些本地产品贩运到内地,以换取盐、火柴、小百货商店和自制布料等必需品。解放后,商业有了很大发展,成立了民族贸易公司和其他商业机构。商业供销网点遍布城乡,方便了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720万元。财政收入持续增长。1952总收入20.56万元,1990财政收入413万元,比1952高出20倍。
社会发展
解放前,只有三条古道连接毛公(小金)县城和几条古道通往丹巴、楚斯卡、马尔康。崎岖曲折,狭窄陡峭。运输困难。解放后,修建了刷经寺至丹巴的公路干线,沿大金川贯穿全县。1958修建了张铠麟至壤塘的主干道,与观音桥区相通。
截止1990年底,全县建成区乡公路5条,总长59.5公里,还建成了林道和农村机耕道。公路里程864公里,机耕道483.34公里。货车240辆,货运量654.38+0.2万吨,货运周转量3360万吨公里。公共汽车7辆,客运量3.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747人公里。
在清朝,通信是在汛期通过邮政传递的,到了晚清就取消了。民国时期有邮政代办所,后升为三等乙邮局。设施落后,业务量小。解放后,邮电事业蓬勃发展,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不断扩大。1990年,邮政业务总量达到35万元,邮路总长137公里。邮路93公里,农村电话通路196公里,明线377公里。21个乡镇和61个村的通信服务发达。
境内险峻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一个相得益彰的风景旅游区。东南部的索武山险峻,自然风光与贾蓉藏区悠久的宗教文化融为一体,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西部观音寺雄伟壮观,在全国藏区享有盛誉。广发寺集历史、宗教、文化于一体,沙尔仙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丰富的旅游资源正在被开发。
文化解放前夕,全县只有17所小学,教师21人,学生380人。藏区没有学校,只有寺院教僧人藏语。解放以来,教育发展迅速,有7所幼儿园,244名儿童,22名职工。小学173所,在校生7858人,教职工5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o %;普通中学7所,在校生3231人,教职工339人。有9个文化馆(站)和书店、电影院、广播站、电视转盘、体育馆等文化、体育、娱乐设施。
解放前,没有专门的医疗卫生机构。解放以来,建立了人民医院、防疫和妇幼保健站、区乡卫生院和卫生所,人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医疗卫生机构29个,医院床位384张,卫生专业人员317人,保健网点84个。科技队伍从无到有,全县拥有各类科技专业人员1133人。其中,大专学历197人,中专学历769人,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92人,初级职称1029人。其他:民国二十四年(1935),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期间,在中国建立了“中京大津省委”(后称金川省委)和“格勒沙中央政府”(贾蓉语,指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央政府),历时近两年。
三:金川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1,一般情况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区是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受邓小平南巡精神的启发而建的。1992年8月8日正式奠基,2000年7月31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2000年8月7日自治区科委批准。
金川区位于呼和浩特市西北部大青山南麓的土默川平原腹地,处于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资源丰富的金三角主要路口,是连接呼和浩特和包头工业走廊的桥头堡。总规划面积11.97平方公里,一期开发6平方公里。方圆200公里内有数百处储量可观的矿藏,如煤炭、稀土、高岭土等,还有丰富的农畜土特产,如皮革、羊毛、羊绒、牛奶等。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被誉为“天然矿泉水”。该地区资源丰富,经济、科技、教育实力雄厚,为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发展优势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金川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三条主干道直通市区。开发区北接110国道和胡宝高速公路,南接京包铁路,东临呼准公路,距呼和浩特火车站5公里,距机场20公里。呼和浩特西站拟选址在金川区西区,将大大方便原料运输和产品出口。
金川区周边环境良好,自东向西有大青山森林公园、乌苏图召、武夷水库、喇嘛洞、哈素海等国家级旅游景点。旧石器时代著名的大瑶文化遗址、战国长城、汉代王昭君墓、辽代白塔、明清寺庙文化构成了呼和浩特独特的文化旅游景观。金川区靠近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自治区有7%的高等院校和70%以上的科研机构,在校大学生8.3万人。专业设置全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科技实力和人才资源。种一棵梧桐树,引来一只凤凰。金川区按照追求优质产品、超前发展的思路,坚持“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建设方针,高标准规划了现代化工业园区的宏伟蓝图,不断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建区以来,按照“七通一平”的要求,开发区累计投资6543.8+0.6亿元。一期开发的6平方公里区域内,已建成日供水4万吨的水厂、654.38+065.438+0万伏的变电站、70吨、365.438+0吨、20吨三个供热供汽基地。开通光缆程控电话2000门,区内建成各类学校、医院、工厂、办公楼总面积60多万平方米,逐步形成了以发展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集科研、工业、仓储、商品房、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开发区。正在建设中的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计划位于金川区西部。它的建成必将使开发区成为外向型企业最集中、出口规模最大、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贸易示范区。呼和浩特第二个长途通信枢纽和内蒙古邮政处理中心的投入使用,进一步完善了开发区的区域服务功能。占地10.69万平方米,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金川文化广场和三星级的历山湖度假村,成为女性休闲娱乐的场所。走进金川区,“一街一树种,一路一绿化业态”的美化格局,给人的感觉是处处绿意盎然,明亮整洁,美不胜收,现代气息扑面而来。
金川区在加大“硬”环境建设投入的同时,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坚持“* * *融合、共赢”和“环境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发展理念,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首先,在内部管理运行上,本着“精简效能”的原则,实行“一站式”管理和“跟踪式”服务的运行机制,成立企业投资服务中心,开展一系列承诺服务。一是办理入驻项目。材料齐全,符合金川区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即时审批,1个工作日内领取项目核准文件;对于重大特殊项目,执行第一个文件的特殊程序和第二个补充程序;外商投资批准证书在外资项目一周内签发,外资企业变更随时办理。二是指定专人负责企业要求解决的问题,2天内找出问题,4天内给企业答复;对于一些难以及时解决的重大问题,管委会将组织现场办公会议进行协调解决。三是全天受理企业投诉,企业投诉后24小时内作出确认回复,3日内完成核查,提出处理意见,并通知投诉人;如果确实是比较复杂的事情,也要及时告知投诉人进展情况。其次,在认真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给予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开发区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内外投资者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凡在金川区注册并依法经营纳税的企业,根据其生产经营状况和纳税情况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给予特殊优惠。金川区优越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的发展氛围,吸引了日本、美国、韩国、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深圳、北京等内地企业前来投资。截至目前,金川区已注册工商企业577家,其中外资企业46家,引进内资38.0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577万美元,形成了以资源开发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产品涉及食品、医药、轻工、建材、台资、纺织、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十几个类别和行业,逐步培育了以伊利集团、三吉利稀土公司、甘慧医药集团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初步形成了以农畜产品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绿色食品产业等五大产业;以稀土和非金属矿产资源利用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以皮革、羊毛、羊绒等资源深加工为主的纺织工业;以发展蒙医药和中医药为重点的生物医药技术产业;以软件开发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产业已成为金川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金川区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莅临开发区检查指导工作,对金川区的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领导们的亲切关怀和殷切希望,激励着金川人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金川区将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迎接中国入世的挑战。我们将继续秉承“团结、敬业、求实、务实、创新、拼搏”的精神和“* * *融合、共赢”的发展理念,加大“亲商、安商、助商、富商”工程实施力度,不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努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
2.主要居住单位
伊利颐养福瑞园和汇丰兰台等。
3.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
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成立于2002年6月21日。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区西部,规划面积2.21平方公里。规划的功能区包括:管理服务区、海关监管区、标准厂房区。
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由海关监管,是全封闭的。按照“境内通关”的管理模式,出口加工区企业不实行进出口贸易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取消银行存款账户制度,实行备案制。境外进口货物全额免税或保税,境内货物入区出口退税,入区企业可享受国家给予的免征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海关、商检、工商、税务、银行、外经贸等机构在区内一应俱全。海关实行一次申报、一次审核、一次查验和24小时通关服务。企业不出园区即可办理所有进出口手续。出口加工区内可设立出口加工企业、专门为出口加工企业提供服务的仓储企业和经海关批准的专门从事加工区货物进出口的运输企业。重点发展纺织工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食品、轻工机械等领域的出口加工企业。,将是外向型企业最集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成为自治区出口规模最大、出口创汇最多的加工贸易示范区。
项目一期投资654.38+502.8亿元,启动并完成出口加工区路网工程、配套设施工程、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标准厂房工程。路网工程:新建三纵一横主干道18m,四条4m宽的巡逻路,总长8。16公里,总面积67342平方米,铺设各种管线24.38+0公里。配套设施项目:建设高标准海关办公楼和卡口,建筑面积5268.2平方米。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出口加工区种植树木84棵,安装路灯142盏。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建设10000平方米标准厂房。
目前,总投资五亿元的内蒙古腾飞轮胎有限公司年产六十万条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项目已经开工建设。总投资两亿元的台湾省成洲股份有限公司液晶显示器、通讯产品及其他电子元器件生产项目已达成友好协议,准备落户开发区。
呼和浩特出口加工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正式报国务院批准的自治区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位于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区西部,规划面积221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目前,出口加工区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启动。
根据功能规划,出口加工区为:管理服务区、海关监管区、标准厂房集中区、加工企业集中区。出口加工区是海关实行封闭管理,实行境内外海关监管模式,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的特殊区域。
4.金川南区
金川南区建于2005年,位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小黑河镇。东起呼准公路,西至在建的呼准铁路,南至大黑河,北至小黑河南岸。地势平坦,水质优良。规划总用地面积36平方公里,一期开发面积14.45平方公里。作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川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汽车组装、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产业基地。
2020年165438+10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金川区榜上有名。
2018,18,金川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制县市先进单位荣誉。
2010年3月15日,金川区荣获第三批全国法制县市先进单位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