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榴辉岩有关的历史事件
2002年,在东秦岭北带秦岭群榴辉岩和片麻岩的锆石中发现金刚石颗粒,在华中地区建立了一个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
2001年,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项目奠基仪式举行之前,彩虹公司特意与南京艺术学院的专家合作,设计了一件以榴辉岩为基底,以水晶土为主体的工艺品。
1999对大别山苏鲁UHP变质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总结了以往研究过程中有争议的五个问题,即榴辉岩是“原地”还是“外来”
自1999以来,在毛北地区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测量工作,详细揭示了柯石英榴辉岩块的产状和位置。通过对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的观察和研究,支持李曙光等人和贾恩等人在1998中的观点。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超高压榴辉岩的形态、组构和几何关系密切相关的变形辉长岩和纯橄榄岩组合,另一种是辉石岩、角闪石和辉长岩组合。继1998在柴达木北缘发现榴辉岩后,1998野外工作时在另一处也发现了典型榴辉岩,经室内研究确认为含柯石英榴辉岩。
1998期间,研究人员在大别山北部青山东部和磨子滩发现数十处榴辉岩露头,榴辉岩石榴石中金红石、磷灰石和单斜辉石溶解,表明大别山北部超高压带榴辉岩的形成与俯冲碰撞有关,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65438年至0996年,Scaillet进一步研究了多拉迈拉榴辉岩中的多晶白云母,研究了其中过剩氩的迁移范围、迁移机制和来源。
65438 ~ 0995年,在中国大别山召开了榴辉岩国际研讨会。1995年,国际榴辉岩野外会议在大别山召开。
1994年初,王润三在国家305项目工作会议上报告在库米什(与上述榴辉岩同处)发现麻粒岩。
1994年,法国学者Cab body在西非前寒武纪榴辉岩变质沉积岩和不纯大理岩中首次发现柯石英及其假像。
1990年,在我国大别山群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金刚石等高温高压矿物。
1989年,安徽省地矿局徐树同教授在潜山县新店榴辉岩中发现金刚石包裹体,表明大别UHP变质带曾下沉至地下约160公里深处。
继1989发现柯石英榴辉岩带后,在1990、1991的安徽、江苏、茹克石榴辉岩中首次发现微金刚石和慢源金。
1989年以来,在华中高压变质带发现了含应时和金刚石的榴辉岩,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关注,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但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上存在较大分歧。
自从1989年在中国大别山榴辉岩中发现柯石英以来,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已成为造山带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1989年,中国安徽省地矿局徐树同教授在潜山县新店榴辉岩中发现金刚石包裹体,表明大别UHP变质带曾下沉至地面约160km。
自1988以来,运用新的地质理论和填图方法,在鲁东开展了1: 2万区域地质调查和榴辉岩专题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进展。从65438到0987,在法国学习的许志琴博士回国收集论文和资料。在大别山岳西县南部榴辉岩露头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矿物——柯石英。
65438年至0987年,留法博士许志琴回国收集论文和资料,在大别山岳西县南部的一个榴辉岩露头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矿物——柯石英。
1987年,我国著名地质学家许志琴院士在天柱山西部岳西榴辉岩露头中发现柯石英,这是世界第三次发现,也是亚洲和中国的首次发现。
自1987以来,已召开多次榴辉岩或高压变质岩国际会议。
1987期间,留法的许志琴博士(现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N)回国收集论文和资料。在大别山岳西县南部的一个榴辉岩露头中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矿物——柯石英(柯石英是应时数万巴的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一般需要80公里才能达到这个围压)。
1984年,Smith首次在挪威加里东地区的榴辉岩中发现了以包裹体形式存在的柯石英或其假象,近两年对它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
1983年9月,美国地质学会在华盛顿贝灵汉和西雅图召开了蓝片岩和榴辉岩国际研讨会。
1983年9月,美国地质学会在华盛顿贝灵汉和西雅图召开了蓝片岩和榴辉岩国际研讨会。
1981年,Gill[Chuan]认为大部分火山弧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不可能是榴辉岩相俯冲MORB熔融形成的,而是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所解释的慢楔熔融形成的。1980年代,建立了以含柯石英和微金刚石榴辉岩为标志的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已经成为国内外地质界关注的焦点,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造山带之一,也是国际地质界专业旅游的热线。
从65438年到0979年,在澳大利亚东金伯利发现了阿尔盖氏库格兰煌斑岩的最高品位和最大储量,随后在世界各地的方慧橄榄岩、纯橄榄岩、碱性超基性岩、碱性煌斑岩和片麻岩的榴辉岩和榴辉岩中发现了钻石,这说明钻石并不是金伯利岩所独有的。
在1958,地质技术人员已在榴辉岩中发现2-3个刚玉产地。
在1889金伯利岩榴辉岩捕虏体中发现金刚石后,一些地质学家一直将金刚石视为捕虏体。
1399年,包奈在榴辉岩(一种金伯利岩捕虏体)中发现了钻石。榴辉岩的成分与陨石明显相似,含有金刚石。这种以包体、结核或捕虏体形式出现的超基性岩,在全世界范围内具有明显的成分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