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历史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书名?有什么区别?

地方志与历史的区别以及地方志的性质和特点。

第一,什么是野心?

地方志是地方志的简称,也叫地方志。一般称志为录,认为“志也录”,是记载一个地方自然和社会各方面情况的古籍,被誉为“一方通史”、“地方百科全书”

第二,野心和历史的区别

1.写作方法在历史文体上有所不同,主要是描写历史。一般倾向于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纵向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论述是史书的主体。野心,包括叙事中的褒贬。有时候会回到过去,但主要还是记录现在的情况,就是把事情横向记录,分类,只记录不讨论。

2.主要类别有宽类和窄类。不同的历史体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轴,笔记集中,论述深入系统。类别虽多,但都围绕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野心的重点是数据收集,包括一个地方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不考虑细节。只要事关国计民生发展变化的事物、类别、重要材料都在描写范围内,都是并列叙述,没有明显的具体轴线。

3.内容细节不一样。总的来说,历史的范围更专业化、更简洁,而编年史的范围更广、更广泛。

4.不同的历史写作方法主要是以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来论证过去,具有详古简今、集中论证和议论的特点。记录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于当下,略古,分类系统。所以历史可以是一个人写的,也可以是几个人写的,比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编年史必须由各行各业的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在组织和领导下完成,如经济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还有,编年史是当代人写的,历史是后人写的。

三、档案的性质和特点

从性质上来说,方志属于地方文献。从学科上来说,广义上属于历史学的范畴,因为它们都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记录虽然详于当下,略古,主要记录当下,但还是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不写未来。

地方志的特点是(1)地域性,(2)当代性,(3)百科性,(4)连续性,(5)知识性,(6)可靠性,(7)思想性,(8)科学性,(9)通俗性。

第四,雄心的作用

(1)“历史”。(2)“禀赋”。(3)“启蒙”。(4)“补国史”。

动词 (verb的缩写)雄心的风格

风格包括结构、体裁和构成。

1,结构,指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即地方志的排列形式,包括整体结构和局部结构。整体结构决定了地方志的文体类型。

(1)的整体结构不同于我们熟悉的史书结构。古代史书的体例是以时间和事件为基础,论述过去,注重从纵向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要求史论结合。它的结构是一条线,形状像一个圆柱体。这是一种“历史风格”。而“智体”重在从横向方面表现各种事物的广泛性,纵横结合,重在横向。因此,章学诚认为:历史主体是纵向的,历史主体是横向的。也就是说,地方志的结构就像一个普通的横断面,就像一个沙盘。

(2)局部结构的整体结构下,每个部分也有一个局部结构问题。对于大事记,要仔细安排是采用编年体,还是编年体,还是编年体和记事本体的结合体。地方志的结构差别很大,是先分期,还是先分类,再按年代叙述。其他部分,如传记和附录,也有一个结构安排的问题。

要制定风格,首先要确定类型,然后再确定各部分的结构。新编纂的地方志一般由总论、大事记、专论、图则和附录五部分组成,开头有序文和例文,结尾有后记。以总览为纲,大事记为经,专题志为纬,形成整体的基本结构。每部地方志都是地方志的组成部分,都要服务于总体设计,并受其制约。

2.体裁,包括叙述、记录、志、传、画、表、考、录。专注野心,各有各的特殊目的。

(1)描述是指简短的描述、概括或总结。也就是说,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这部编年史所描述的范围内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呈现出现状的最基本情况。

(2)用于大事记,是时间问题。是地方志吸收的历史体。

(3)编年史这是一种特殊的编年史体裁,是编年史的主体。各种事业及其各方面的内容,在笔记本末尾横排描述。

④传记,专门写人物。传记是《二十四史》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体裁。

(五)绘制各种地图、图片、照片、统计图、分布图、示意图等。

(6)表格形式多样。也是过去历史修改的一个特殊流派。

(7)考证考试所包含的信息。

(8)记录附录和序列是数据汇编。

根据记录的需要,分别使用以上几个方面,这是地方志的一大特色。

3、构成,方志的构成,不仅与体裁、结构有关,还主要取决于方志的目的。地方志的作用是分门别类地记述一方自然和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达到政治、历史保存和教育三个目的。

地方志的显著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知识性。它是“百科全书”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积累和提供信息;但很难直接担负起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职能。同时,地方志的体裁和结构对地方志的构成有很大的制约。为此,地方志的规章制度要求:

(1)侧重于叙述,不考虑叙述;

(2)分类处理事物,注意横平竖直书写。

组成的具体内容还包括一些关于编纂的具体规定,如种类、名称、限额、标题、日期等。

(1)新方志的类型包括省志、市志、县志;基层志包括厂志、连志、站志、方志、校志、矿志、乡志;还有山志、河志等专门记载。

(2)旧志中,国志称为“统志”,如《大清统志》。省志称为“通志”,如河南通志,州、州、县志分别称为“州志”、“州志”、“县志”。根据规定,新编纂地方志的名称分为“省级志”、“市(地)志”、“县级志”。

(3)截方志要贯穿古今,上限一般不统一硬,下限要统一。

(4)人物的称谓,一切人名,不带褒贬之辞。属于数据参考的内容应保持不变,不得更改。

⑤在新编纂的地方志中,各历史朝代均以通称称呼,如“明”、“清”、“民国”,不加政治属性。

朝代的年表应以当时的通用年号为准,括号内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公元年份。

⑥地名记录中的地名应根据需要。描述历史沿革的地方,要用古代地名,括号里是今天的地名,其余用今天的地名。

此外,在起草文体时,还有其他需要认真考虑的要求。

第六,地方志的文体要求运用文学文体和叙事文体。

文体是指使用现代汉语的写作风格。

叙事文体是一种文章体裁。它是对事物的特点、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物的经历进行如实记录和表达的一种记述。叙事风格有六个必要因素,即:人、事、时、地、因、果。在叙述风格上,作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说明这六个问题。否则无法圆满达到记录和叙述人和事的目的。

对与错、功过、得失、褒贬、沉浮、成败、经验教训的记载都要包含在记述中,让事实自己说话,不做武断的评论,这就是所谓的“叙述不用心”。编辑时指导思想要明确,立场观点要明确。记录有其特定的风格。它既不同于文学文体、议论文文体、公文文体、教科书文体、新闻文体,也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述,即所谓的历史文体。(引自燕山大学网站)

论校刊年鉴的编写

一、什么是历史、野心、镜像?

《史记》、《通志》、《镜鉴》都是记述历史的书。这也是三者的共同点,但又有区别。历史:是以探索和总结某一地区或某一行业的历史发展规律为基本任务的书。志:是记录某一行政区划、某一领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材料文字。年鉴:以年表的形式记录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信息和事件。年年连续出版,属于工具书。一次编好几年,叫通鉴。年鉴对历史的记录完全是粗略的,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加修饰,不加讨论,不加个人的想法和看法,直截了当的讲。志向和镜像的要求基本一致,可以稍微谈一谈,但不能大谈,不能单独谈,不能含糊。历史的书写带有强烈的作者个人色彩和阶级烙印,融入了史家的思想和观点。镜像和野心只描述历史,历史不仅要被描述,还要被讨论。《鉴》和《知》都是官书,它们的编辑是政府行为,而历史不是。个人、集体、官员都可以编辑。它是一本记录过去一年历史的科学、翔实、权威、及时的工具书,是一部逐项、逐事、编史的资料库。档案记录了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的历史。记录的体裁有记叙文、录音、记录、传记、图片、表格、记录。实录以记载为主,属于文本结构,是介于资料编纂和学术专著之间的一种资料性著述,而史学则完全是一种学术专著。历史一般是代代编的,也就是一代一代编。剑是历史的横断面,志是纵剖面,历史是带阶级烙印的历史全景。古人云:“治国读史,治郡读志,治者读课。”

第二,关于史书的编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是流传至今的大量历史文献。盛世修史,易年修志。中国的史记编纂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每个朝代都有史家。比如《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汉书》的作者班固,一般都是唐朝以前个人编辑的,比如《史记》、《汉书》编了近十年,《汉书》编了二十多年。从唐朝开始,就设立了史馆,由几个人编辑,宰相监督。中国官方修定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地方志编纂和修定的延续。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通史《史记》问世以来,历代只编纂了26部传记史书,即著名的《二十四史》和《新元史》、《清史稿》。新中国成立后,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史志领导机构。中共三代中央都非常重视地方志的编纂工作。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时期新编地方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是一项承前启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事业。”胡锦涛同志指出:“浩瀚而宝贵的历史知识,既是人类总结昨天的记录,也是人类把握今天、创造明天的指南。”两位* * *的发言,既表明了他们对史籍编纂工作的重视,也表明了史籍的地位和作用。地方志是官方书籍,编辑地方志是政府行为,一般20年编辑一次。1987年,河北省发文编辑地方志。各级政府和各行业、各领域编纂地方志,一些名校编纂地方志。2004年,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发文件,要求启动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据我所知,现在石家庄各区都在做这项工作。我们教育局的领导很重视史籍的编纂。主管主任张继科同志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各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我局此项工作多次受到省市表彰,连续三年被评为石家庄年鉴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