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变化和影响。

一、土地开发利用对深圳地貌的影响

(一)土地开发利用规划

根据土地资源、地形地貌特点、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利用分区原则,深圳市制定了1996 ~ 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面积为1948.69km2的土地划分为农业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群体隔离区、休闲旅游区、乡村游览区、自然生态保护区等。

全市规划期城市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为478.73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4.6%。总体上要求在城市内部建立合理的区域结构和功能布局,促进城市建设均衡有序发展。

《总体规划》划定的农业保护区总面积为274.95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4.5438+0%。特区内面积为17.5 km2;;龙岗区面积117.04 km2;宝安区面积40.41km2。建立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水源保护区主要包括深圳水库-沈东供水干渠、铁岗水库、石岩水库、西丽水库、长岭皮水库、梅林水库、西坑水库、松子坑水库、焦水库、青林井水库、龙口水库、大马水库、红花岭水库、大山背水库、矿山水库、黄竹坑水库、岗头水库、丙坑水库。划定的水源保护区总面积为565.9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3%。

休闲旅游区主要是指以人为主体开发的旅游、休养和体育活动场所,主要包括微型景区、旅游度假区、高尔夫球场等。,以东部的南澳、大鹏、华侨城为主体;西部以华侨城、西丽、海上田园等文化景观区为主体。控制区面积44.94k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3%。

乡村旅游区是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区,包括郊野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东部以大鹏半岛和吴同山风景区为主;杨泰山、凤凰山、内伶仃岛、大小南山是西部的主要部分。控制用地面积248.57k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12.8%。

自然生态保护区是指目前尚未开发的森林山地和自然植被区,包括应恢复植被的空地和裸地。它是城市外部整体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生态实体,也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全市自然生态保护区控制面积629.98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2.3%。

组团隔离区、休闲旅游区、生态保护区一起使用,防止城市用地无序蔓延,特别是防止城市建设沿道路延伸,防止城市环境恶化。全市* * *布置组团隔离区面积68.4km2,占总用地面积的3.5%。其中特区10.1km2,安全区15.3km2,龙岗区43km2。

远期发展储备区是指与城市远期发展密切相关的部分建设用地。全市* *划定保护区面积119.26km2,占全市建设用地的13%,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12%。其中特区占22km2,宝安区占62km2,龙岗区占45km2。

(B)土地开发和利用对地貌的影响

深圳市国土资源和规划部门根据地形特点和工程条件,从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出发,结合深圳市地貌分类,以近似标高100m和坡度12为界。此线以上以低山和高低丘陵为主,部分高原作为不宜建设用地,总面积约956.75km2:海拔100m以下,坡度12以下,主要为低阶地、阶地、平原,少数高阶地适宜城市建设,总面积约991.89km2,其中80.97km2已划为一级水源区和农业保护地。因此,不适宜城市建设用地为1037.72km2,适宜城市建设用地为910.57km2,罗湖区和盐田区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为102.6km2,主要由区内多个山系和水体组成,其中深圳水库-沈东供水干渠一级水源保护区为8.15km2,吴同山国家森林公园为24.66 km2福田区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20.44km2,主要是梅林和鸡公山约1.2 km2,笔架山公园约1.3km2,莲花山公园约1.7 km2,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约2.6km2,800m绿地约1.5km2,其他约0.84km2。南山区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90.29km2,主要由大南山、小南山、西丽湖及周边山地两大板块组成,其中大南山、小南山城郊公园6.665438+30k m2;,杨泰景区约15km2,唐郎山景区约14km2,西丽湖-长岭皮水库一级水源保护区约5.48。宝安区不宜建设用地面积302.6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杨泰山风景名胜区(宝安部分)、凤凰山风景名胜区、阿婆矶山、石岩水库周边山体、延川山、吊神山、观澜-大石坑山以东。龙岗区不宜建设用地面积521.77km2,包括吴彤山、梅沙尖山、马銮山、吊神山、天心山,以及青林井水库周边山区、北部龙岗、坪地、八广笔架山、大鹏半岛排牙山、七娘山、泡沟岭。

根据深圳市1996至2010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当前城市建设发展形势,深圳原有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如西部地区一般遵循原地貌类型的分布轮廓,从平湖、布吉、沙湾、罗湖、福田、南头、西乡、福永、沙井到中部的光明、观澜、龙华、坂田。其间,一些基本保存下来的山地地貌,如高原、低山、高丘、低山等,成为山地旅游景点,如羊台山景区、凤凰山景区、石岩温泉度假村、塘朗山郊野公园、南山公园等。至于原来的生物堆积滩,变成了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东部地区横岗排旁(网格128-32)、贺坳(网格128-36)、龙岗、坪地、西坑(网格128-28)、南岳(网格140-36)。基本保存下来的山地地貌或海岸地貌有吴同山森林公园、胡仙植物园、梅沙尖三洲田、东华侨城旅游区、马峦山风景区、天心山、排崖山、八光笔架山等。从沙头角、盐田、大梅沙、小梅沙、西充、山东、夏冬、叠嶂、南澳、东涌、西充、大鹏澳等海湾,将东南地区建成大港、油库、码头、滨海旅游度假区和海湾城镇建设区。东起大鹏半岛山地滨海地貌,东北角有大亚湾核电站,南半部有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全市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地貌的改造,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土地的整体生产力来看,深圳每平方公里土地的产值可以达到3940万元。据2004年相关数据统计,全市土地基金收入1.21.8亿元,每平方公里GDP 1.7亿元,位居全国城市前列。

二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貌变化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人类经济和建设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表现在一些地区地貌的变化,导致地质环境剧烈变异,出现许多环境地质问题,甚至地质灾害。例如,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的滑坡、崩塌和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大多发生在低丘区,少数在高丘或高、中台地附近。这是由于城市建设从平原、台地开发区向丘陵地区扩张,大规模的各种工程活动和环保意识的滞后,破坏了植被和自然边坡,使岩土裸露,造成边坡失稳。在雨水的侵袭下,岩土的滑坡加速了。又如东部地区河谷平原下的隐伏岩溶区。自上世纪80年代大规模城市建设以来,因隐伏岩溶发育而发生的岩溶塌陷已有30余处,包括龙岗、坪山石井、坑梓、横岗西坑、葵涌等。塌陷造成的损失各不相同,有的楼房倒塌,基坑积水被淹,有的道路因塌陷而部分损坏,居民房屋墙体开裂。人为因素引起的岩溶塌陷主要有建筑物外荷载、振动荷载、抽取地下水、隧道开挖突水等。在长期人类经济活动的作用下,大部分原始森林植被已被破坏,植被覆盖率已不足10%。它们的栖息地往往很干燥。一方面,土壤侵蚀严重,自然生态失衡。此外,城市建设初期过量抽取地下水、沿海鱼塘和陆域海水养殖,由于沿海平原地下水排泄区附近存在海水与地下水混合的过渡带,当海岸带地下水位下降时,另一个因素是在潮汐作用下,潮流沿沿海河谷上行,渗入河道两岸补充地下水,使之咸化。比如宝安和东莞交界处的东宝河,从入海口到20公里。根据龚铭地区的钻探,大致以燕山-马田线为界,东部为淡水区,西部为咸水或半咸水区。深圳沿海存在地下水盐渍化,按含盐量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盐度大于10g/L为咸水区,盐度3 ~ 10g/L为微咸水区,盐度1 ~ 3g/L为微咸水区。西岸深圳湾北岸,从沙头地区沿深南西路向西,为咸水区或微咸水区。南投、西乡一带的海相冲积沉积物为微咸水区,西乡至福永一带为微咸水区,沙井一带为微咸水区。沿江东岸的大鹏、盐田的物探、电法剖面反映盐淡水分界线距海约1.2km。事实上,东海岸的海湾和湖泊中的沉积物的大部分水质已经盐化成盐水或微咸水区。

因此,研究该区地貌环境的历史变迁,预测和研究地貌环境变化的未来趋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