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概述

文学、历史、哲学、外语、图书馆等学科长期以来在学术上相互渗透,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为核心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在楚文化研究和明清文化史研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优势。针对这种情况,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于4月成立,1996。这就是这个申报机构的前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这个中心是中国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机构,涉及历史、哲学、文学等学科。下设中国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室、中国思想文化研究室、楚文化与楚出土文献研究室等机构,并有《人物文集》。中心现有专职科研教学人员1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校共有5名兼职人员,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在校专职和兼职人员中,* * *有16人分别获得英国、德国、中国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博士学位。科研队伍年龄结构合理,以中青年为主,充满朝气和敬业精神,高职称、高学历人员较多,科研能力较强。这个团队聪明能干,善于深入学术前沿,从事综合创新研究。在人员配备上,注重突出中国文化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优势和互补性。我中心聘请了北京大学陈来教授、复旦大学王振忠教授、中山大学李宗贵教授、荆州博物馆彭浩研究员、早稻田大学工藤元夫教授等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付晓教授是我们中心的顾问。我们还聘请了十几位中外知名学者作为顾问。经过四年的努力,这个中心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这次中心重组,学校坚决把人文馆(逸夫楼)东侧的五楼、七楼全部腾出来,九楼大部分腾出来给我们中心做办公室、资料室用,面积500多平方米。目前,该中心拥有一张电脑桌和一名科研人员(均在家中使用),这表明了办公自动化的趋势。办公室拥有电脑32台,传真机2台,打印机4台,扫描仪3台,复印机2台,服务器2台,网络交换机1台,UPS 10台,全职和兼职员工全部上网,人均终端数1台。除了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和文史哲三个资料室的图书资料外,中心还购置了6100多种专业图书资料,其中中文报刊71种,外文报刊34种,基本可以满足需要。本中心在利用图书资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文馆(逸夫楼)有四个相当丰富、实用、集中的图书馆数据库,分别是:(1)学校图书馆分馆教育部武汉大学文献信息中心,馆藏西文原版图书近38000册,现刊报刊500余种,文科类图书4000余种,港台报刊40余种;(2)哲学系资料室,其中中文图书54550册,外文图书7140册;中文期刊677种;224种外文期刊;(3)历史系资料室,中外文图书8万册,中外港台期刊270种;(4)中文系资料室,中外文图书60000册,装订期刊1000册,港台图书1000册。另外,在人文博物馆不远处,还有学校图书馆的特别收藏部,里面有线装书。这些都使得我们中心的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借阅图书资料非常方便。如果该中心能获批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将使我中心的研究设施再上一个台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我中心以历史学博士点(特别是中国古代史博士点)、中国哲学博士点、中国语言文字学博士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点为基础,培养中国文化研究高级专门人才。我中心主办的《人民文学论文集》(已出版四卷)主要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转型方面独具特色,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该中心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国家教育部、省重点项目、国际资助重大科研项目、企业委托项目45项(其中专职人员29人,兼职人员16人),如国家社科项目《战国楚竹书综合研究》、《近50年出土哲学文献与中国哲学史》、 “清代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研究”“走出去”“中国古代哲学与日本现代化”“清代盐业管理与盐业政策研究”“传统哲学的人文精神与人生智慧”等教育部9个社科教学研究项目; “古今中西之间——中国文化与社会的现代转型”、“楚竹书综合研究”、“近代英国文化中的清教精神与英国现代化”等4个省级重点项目;“近代日本人研究”、“丸山樱井真子日本近代思想史研究”等3个外资项目。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共获得科研经费1万元。1996以来,中心正式出版学术著作58部(其中专职38部,兼职20部),包括付晓的《明清启蒙思想的学术演变》、《吹沙两套》、《冯天瑜的《明清文化史随笔》(第2版)、《论人性》、《陈伟的宝山竹简初步研究》等。其中,冯天瑜的《东亚的智慧与可持续发展》和李工真的《德国道路——德国现代化研究》也得到了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心以第一署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28篇,其中专职243篇,兼职85篇;其中国内出版物319篇,国外出版物9篇。付晓、、郭启勇、龙泉明等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有影响的二级文献转载。徐、、李在国外学术期刊上用英文、德文、日文发表的论文,以及陈峰、、、李、吴根友在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

截止2014年底,17名专兼职人员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9名专职人员获奖(省部级二等奖4名,三等奖2名,其他奖3名),8名兼职人员获奖(1省部级一等奖2名,三等奖3名)。该中心专注于学术研究,也培养高级人才。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了各种中国文化课程,如冯天瑜教授为博士生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元店精神与文化》、《明清文化史与文化史研究方法论》、郭其庸教授为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儒家哲学与哲学史方法论》、陈巍教授为研究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楚墓出土文献与先秦历史地理研究》。许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楚文化研究》、陈峰教授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的《清代经济史与金融史》、教授开设的《中国经济思想史与区域社会史专题》、教授开设的《明清文学专题》、李教授开设的《人文概论》、谢桂安教授开设的《中国文化史史料概论》。自1996起,我中心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注:是否不包括校外兼职人员?另外需要招收研究生)招收硕士83人(其中全职46人,兼职37人),博士64人(其中全职33人,兼职31人),其中硕士33人(全职23人,兼职10人),博士19人(其中博士65438人)。如冯天瑜教授的博士生段超承担了国家民委社科基金项目“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及其在当今的应用”,并于2000年9月出版专著《土家族文化史》,受到同行好评。郭其庸教授的博士论文《张载哲学研究》和丁四新的《郭店楚墓竹简研究》受到学术界好评,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中心还接受了一些国内访问学者。事实表明,该中心正逐渐成为培养中国文化高级人才和国内同行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