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
1,纪念屈原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先的后代。约公元前340年生于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因为屈原反对和秦国结盟,所以他失败了。相反,他被楚怀王驱逐出首都,开始了流亡生活。楚襄王即位后,仍然偏袒汉奸,再次流放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国的将军率领军队南下,征服了楚国的首都。屈原不忍看到国家灭亡,人民流亡的苦难。他虽想报效国家,却无力回天,于是选择了死而无憾,于5月5日死于汨罗江。
这一理论最早由南朝梁朝的吴郡和北周的宗谷记载。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尽了。死后为龙所困,天下哀悼。他每天都往水里扔五色丝绸粽子来驱蚊。也有人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立即划船施救,一路到了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当时恰逢雨天,湖上的船都聚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博士时,又冒雨出门,冲进了茫茫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在河上划船,后来逐渐发展成龙舟比赛。现在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盛传是屈原。楚江空空如也,不能直洗,真是可笑。”
2、纪念伍子胥说。
在江苏和浙江省,有一个关于赛龙舟的传说。
东汉《曹娥碑》和《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帮助吴国征服楚国,五战五胜,攻占楚国都城。后来越国也战败了,越王勾践邀他讲和,五福差王答应了。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太宰伯_受越国贿赂陷害伍子胥。夫差听信谗言,让伍子胥自杀。
忠臣伍子胥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东门上,看着越军进城,消灭吴。”夫差大怒,于五月五日将伍子胥尸体装入袋中,抛入钱塘江中。袋子随波逐流,没有沉下去。当地人认为是天帝可怜他的忠诚,白白牺牲了,所以封他为钱塘江潮神。
为了纪念伍子胥,老百姓有乘船迎潮神的习俗。老百姓认为祈求海潮神可以确保当地的和平和渔业丰收。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钱塘江河口涨潮的时候,人们都会划船比赛,希望能再见到伍子胥。
3、纪念曹娥说
曹娥(公元130-143),东汉上虞人。他的父亲曹旭在5月5日迎接吴申(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淹死在顺江(今曹娥河),他的尸体几天不见踪影。那时,他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于5月22日投河自尽。五天后,曹娥的尸体浮出水面,怀里抱着他父亲的尸体。这就被传为神话,再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把它立为碑,让弟子韩丹春作悼词。于是,我居住的村子改名为曹娥江镇,悼念父亲的河就是曹娥江,还建了寺庙表达孝心。
4、源于三代夏至日节的理论
刘德谦在《端午节的由来》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表达了这一观点。
5、恶月恶日驱离。
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为毒月,五日为邪日。《吕氏春秋》中的《仲夏》规定,人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郑潇》记载:“此日贮药以除毒气。”《大戴礼》中记载“畜兰是五月五日洗澡”,还有很多传说认为重五是洗澡驱邪的忌日。《史记·孟尝君列传》历史上著名的孟尝君诞生于5月5日。他的父亲要求母亲不要生他,认为“五月生的孩子,比一家人还长,对父母不利。”《风俗通》失传,“相传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作者王充也有描述:“正月、五月为忌;正月五月杀父杀母,不可。”东晋大将王镇恶,生于五月初五,祖父赐名“镇邪”。赵霁,宋徽宗出生于五月初五,从小被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将五月初五视为恶日是一种普遍现象。可见,自先秦以来,这一天就是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这样,这一天插菖蒲、艾叶驱鬼,熏苍术、白芷,喝雄黄酒避疫,也就顺理成章了。
6、吴越民族图腾节称
7、端午节说。这个说法出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原因是:(1)吃粽子和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都与龙有关。粽子扔进水里经常被蚊子和龙偷走,而赛龙舟。(2)人种穿越与古代吴越的关系尤为深厚,除此之外,吴越人还有不断纹身以“形似龙”的习俗。(3)五月初五用“彩丝扎臂”的古代民俗,应该是“如龙”纹身习俗的遗迹。
关于端午节的众多起源:
屈原因其良好的公众形象、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政府的大力推崇而最终胜出。伍子胥“挖坟鞭尸”的疯狂报复行为,给他留下了“一个勇士”的公众形象,引得外军为其私生报仇。也备受争议,很难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14岁的曹娥还是未成年人。虽然他的孝心值得称道,但他投河自尽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结束的意思是“开始”和“开始”。初五可称为端午。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活动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和艾叶,熏苍术和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端午节被命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还有吊菖蒲、艾叶、熏白术、白芷,喝雄黄酒是为了镇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