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卉园艺史上有哪些花卉栽培技术?
中国古代花卉的栽培技术比大田作物更为特殊。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散见于各种零星文献中,直到清初的《花镜》才有系统的记述。
《花镜》第二册的“十八种种花方法”可以说是养花的杰作。“十八法”的命名也充分体现了花卉栽培的特点。有一些方法,区分花的气质,种植地点,神奇嫁接,有时分开种植,轻松切割,移花叠花,过贴重合,种植与日期,采收与贮藏种子,适当浇水,是否能栽培,防治虫害,活死树,换花促花,栽盆拍照,养花插瓶,整枝删枝,花的持久。
以辨别花的气质为例,花镜认为,在自然界中,花草树木都是有生命力的,每一朵花都有不同的习性。
比如牡丹花喜欢阳光充足、干燥凉爽,夏天没有高温,冬天也不是很冷;玫瑰喜欢阳光充足、耐寒耐旱,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轻壤土;山茶花喜空气湿度高而不喜干燥,喜肥沃、疏松、微酸性的壤土或腐殖质。
花卉的培育,品种的变异和增加,都与异地和异域的不断引种有关。最早大规模异地引种的是前面提到的汉武帝上林苑。后世的介绍,连绵不断。
晋代植物学家韩吉编著了《南方草艺志》,记载了我国两广、越南等地的植物。茉莉和茉莉是从波斯传入的。
唐代尚书左仆李德裕曾将南方山茶、威尼斯鞭、紫桂树、蝴蝶簇、石南、朱娜、四季杜鹃等花木引入他位于洛阳的别墅平泉村,这里有70多种奇花异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将苏州白莲引入洛阳,将庐山杜鹃引入四川忠县。
牡丹原产洛阳。宋代以后,随着各地的引种栽培,安徽亳州和山东曹州成为著名的牡丹产区。菊花原产于长江流域和中原地区。自元代开始,逐渐传入北方,在偏远地区种植。
花卉种植多采用无性繁殖。宋代诗人王澍写过《扬州菊花药谱》:“每花约三两年一分。不管,老根老而硬,新芽被侵蚀,所以不成就花。”但植物的划分不宜过于频繁,“无论分多少分,都是花有病。”
《花镜》指出:“所有的植物和草,如果在合适的时间种植,都会比核种子长得快。”分株的标准取决于根上小条的起始。大树移植,一定要砍掉一些树枝,减少水分蒸腾,防止风摇死。
切割的要点是“阴天才能开工,连续下雨就很要命了”。插入时必须“半埋半出土”。如果你粘上玫瑰、木香、月季花和各种颜色的藤蔓,你一定会前后错愕。"
花木嫁接技术直到宋代才有所描述,后来逐渐增多。欧阳修在《洛阳牡丹物语》中描述,牡丹的砧木春天要在山里找,先栽在畦里,秋天再嫁接。据说洛阳最珍贵的品种“姚黄”的连接器价值几千美元。连接器是秋天买的,春天付款。
洛阳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