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历史的42个问题
历史备考的复习是决定成绩好坏的关键时期,也是很多同学感到不知所措、疲惫不堪的阶段。或被动听课做题,或“跟着感觉走”,翻课本,练模拟,导致自我感觉好,高考成绩差。复习是一个艰难的再认识再提高的过程。要想在复习中表现出效率和收获,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高精度巩固知识点
1.精读。逐字逐句、逐段、逐段地读,思考单词、句子、段落之间的关系,找出每一个知识点,完整地记住课本。比如世界近代史“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要明确四个知识点:一、经济危机的原因;第二,经济危机的出现;第三,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第四是这次经济危机的影响。这四个知识点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1929-1933关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完整知识体系。
2.把握内涵。在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还要进行细节分析,进一步把握每个知识点的完整内涵。比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个知识点,包括以下三点:①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劳动人民却日益相对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2)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产销矛盾日益尖锐;人们沉迷于股票等投机活动,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第二,对历史概念的高度理解
1.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做出准确定义的前提。比如1997高考第七题,康有为向光绪皇帝提交的《统筹折叠》,其实就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 .提出了各方面改革的具体建议;b .主张君主立宪理论;c .系统论证改革与改革理论;d .明确指出改革是救国图存的唯一途径。如果你能正确理解“施政纲领”的内涵,即政治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你很容易选择a .再如第八题,“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新阶段。这主要是因为这个政策:a .得到了列强的认可;b .能使美国在中国的权益位居大国之首;c .表明美国承认列强在中国的特权;d .有利于美国加快对中国的侵略。”本题主要考察门户开放的外延,即影响,“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伐。”
2.完整概括概念内容。例如1997高考题14“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有以下共同点:①体现中国的民主革命纲领②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保障农民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①② 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此题已部分概括了历史概念的内容,要求选择符合项。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总结历史概念内容的过程。经过归纳对比,显然②不是共同点,应该选择没有②的选项。
3.区分概念的异同。在复习中,要比较相似或相近的概念,分清它们的异同,提高对概念的准确把握。比如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与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1996上海高考的相似之处是:①经济形势极其困难②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③主要内容是调整振兴工业④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农业。
4.用概念分析问题。仅仅理解概念是不够的。运用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来分析历史现象是一种理想状态。比如用“分封制”这个概念来分析周朝分封制、秦分封制、汉初分封制等历史现象的原因和结果。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来分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第三,高密度串联知识网络
知识网络是由知识内部的点、线、面交织而成的有机整体。在复习中,一定要把握教材中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
1.抓住一些。比如可以把握四点:①魏晋时期,地主阶级内部形成士绅制度;②东晋南朝时期,士绅势力发展;(3)南朝末期,士族的影响力逐渐下降;(4)唐末,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士绅进一步被消灭。这样,我们对士绅问题就有了完整而清楚的认识。
2.越过这条线。“线”是由具有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组成的知识线索。比如秦朝的帝王、三公、郡县,汉朝的解罢官、百家儒,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饮鸩止渴权”和元朝的行省制,明清的废丞相、八股、兵部、文字狱,都是“点”,构成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确立、巩固和巩固。
3.人行道。“面”是由历史上某一时期或阶段的全部内容组成的整体知识。
总之,只有系统地把握了历史知识的结构,才能轻松地把握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整体内容,进而捕捉到历史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在解题时展开和闭合。
第四,对历史现象的全面分析
教科书按时间顺序描述历史,是一个平面系统。而高考命题往往提取历史线索,挖掘知识联系,纵横交错古今中外,形成立体体系。因此,备考复习不仅要着眼于线面结合形成知识网络,还要拓宽、深挖、抬高,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
1.比较完整的叙述+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如1996高考第48题“简要说明18世纪-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主要变化,并根据这种变化分析1789革命和1848二月革命的主要区别。”本主题旨在对法国从公元18世纪到公元19世纪中叶的历史进行相对完整的叙述,其中还包含了对革命原因、革命任务、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的深入分析。再如问题47,“概括并简要说明唐代文化灿烂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这个问题还需要学生从原因、特点、历史地位等不同角度进行归纳和总结。表面上看,历史清晰易懂,但对分析能力要求很高。
2.宏观分析+微观考察。比如1997高考第48题“总结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的权力关系,并举例说明。试分析为什么这个体系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这个系统是怎么被打破的?”本题目主要考查对历史现象的宏观分析能力,要求学生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理解协约国的权力关系,也要求对协约国的权力进行具体分析,其中也包含微观分析的成分。
3.显性连接+隐性连接。“显性联系”是教科书中历史知识之间的明显联系,而“隐性联系”则隐藏在知识之间。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问题是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和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自身的价值。比如1996上海高考,第46题“英法俄美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是如何解决土地问题的?各国土地问题的解决对其资本主义发展有什么作用?”这一期,命题者抓住了它们的隐性联系,即革命与改革中的土地问题。挖掘后,能力考核水平明显提高。
4.历史学科+相关学科。比如1996上海高考题39:“1904,章太炎为某人70大寿做对联。请阅读并回答问题,'今天去南苑,明天去北海,什么时候再去古长安?'叹李玟药膏血尽,只待一人唱庆;五十次割琉球,六十次割台湾省,七十次割东三省,使通池郡州焦灼,每愿长命,必无此事。”①做七十大寿的‘某人’是_ _ _ _ _。(2)当这个人吸干了李玟药膏的血,庆祝‘五十’的时候,中国东南的军民正在抵抗_ _ _ _ _ _军队的大举入侵;在我祝他“六十大寿”的那一年,_ _ _ _舰队官兵的鲜血染红了黄海汹涌的波涛。“这个题目是文学类的,解题时既需要扎实的历史基本功,也需要扎实的语文基础。
再比如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1996高考第39题要求学生填写。这张地图并没有出现在课本上,而是由命题者根据课本提供的相关知识设计的。既考查历史知识,又考查地理知识,拓宽了能力要求。
再如1996上海高考第42题,观察下面这张1941年8月大西洋会议上美英两国领导人合影后填空。①坐在前排的是左边_ _ _ _ _,右边_ _ _ _ _。“这个问题附有一张图,同学们需要在平时多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
五、人物事件的多角度比较
历史考试的四道题中,都涉及到比较能力。因此,学习科学的比较方法,掌握一定的比较技巧就显得尤为必要。
1.比较性质相同或相似的人物事件,分析其不同的背景、特点、作用或本质。如两次世界大战和三次科技革命,各有其背景和特点;另一个例子是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从政治角度来看,主要有三类。一种是“推翻”,如秦末的农民战争、西汉的绿林赤眉起义、元末明初的农民战争;二是“瓦解”,如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第三种是“罢工”,如太平天国运动。
2.对性质相同但分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梳理发展线索。如果对中国近代史上的几次重大革命运动进行分析比较,不仅可以了解它们不同的阶段特征,还可以系统地把握中国革命历史的全过程。
3.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类似历史事件的特点。比如资本主义的侵略扩张,在工业革命前后有不同的特点。
4.比较一些表现相同但性质不同的历史事件,认清它们不同的本质。比如唐朝的作坊和手工业作坊以及明朝的清政府向列强借外债,中国在这个阶段借给资本主义国家。
六、科学评价人物事件
为了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把握评价的尺度、角度和可靠性。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位置正确。要从正确的阶级立场(人民立场、爱国立场)和社会立场(发展生产力、社会进步、国际主义、改革探索等)来看问题。).
2.观点很明确。评价历史人物,要坚持“与时俱进造英雄”和“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两个基本观点。
3.该方法恰当、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分析评价,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区分不同阶段,运用辩证分析、阶级分析、历史分析等方法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避免简单化、片面性和绝对化,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局部与全局、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七、简化和总结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错综复杂。只有将其浓缩、概括、提炼为简明的知识点和点明的知识链,才能有效地掌握教材。
1.摘录要点。也就是正确选择教材中的关键词或章、节、目标题,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准确表达,形成知识点。比如苏联政府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细化为(1)征集企业;②征收余粮;(3)禁止贸易;4准备工作;⑤强劳力。
2.时间顺序。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知识。如1997高考第47题“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括了1949以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衰过程。简要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旧中国的历史地位。”本题按时间顺序概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过程:①鸦片战争前资本主义的萌芽;②65438+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③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④辛亥革命后迅速发展;⑤30-40年代,陷入困境。
3.逻辑分区。即按照相关知识的逻辑关系分块总结。例如,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原因可以分析为: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②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民族融合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4)发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八、灵活运用历史理论
任何历史问题的分析都必须以理论为基础,否则无法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注意运用理论分析历史问题。比如分析拿破仑的历史问题,可以用不同的史学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可以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拿破仑在政治舞台上的出场;基于大众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原理,分析了拿破仑帝国的政治性质。用质量互变原理分析拿破仑对外战争性质的变化等等。只有坚持用历史理论分析问题,才能提高历史学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平时要选择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题目,进行历史结论的训练。有目的、有规律的练习,必然会提高灵活运用理论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