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之后中国被动开启外交现代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逐渐打开,中国人从去中国的梦想中慢慢醒来,或被动或主动融入世界历史的发展。晚清七十年,在经济、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开启了艰难的现代化进程,外交领域也不例外。
晚清政府外交的现代化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或标志性事件。
在1和1840之前,清朝的外交制度基本沿袭传统,即基于强烈的“夷夏”观念的朝贡和管理诸侯的涉外制度,没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涉外事务。
袁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又管理外交事务;礼仪部下设主宾部和四个翻译厅,负责外事礼仪的接待和翻译;鸿胪寺和军事部门也参与一些外交事务。
2.1842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设置了五个通商部,后来演变为南洋通商部,处理江浙、福建、越南、内江的贸易事务;1861年,设立了三个贸易大臣,后来演变为北洋贸易大臣,掌管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贸易事务,还掌管北洋洋务。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在外国的压力下,清政府允许各国在北京设立常驻使馆,各国相继向北京派出使节。到1877年,清政府也开始向国外派遣使节。先是在英国设立领事馆,这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领事馆,后来逐渐增多。
4.1861年,清政府设立宰相衙门,成为处理洋务、外事的特设机构。在这一点上,内政和外交是有明确分工的。清政府的外交体系逐渐完善,促进了中国与各国的文化、经济和科技交流。
5、1901《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等级在六级以上,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制度的正式确立。
6.随着外交制度的逐步完善,官员们不仅在与外国人的交往中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现代科技知识,而且逐渐掌握了运用外交手段谋求自身利益的策略。
同时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念。比如,在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中,我们放弃了回复外国书籍的居高临下的规矩,如“于”、“丕”等,而改用“笔记”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