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人口密度高吗?

人口:约21.45万。

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里

全县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3镇18乡,总人口214500,有回、汉、藏、撒拉族等12个民族。

农业分为川水、前山、脑山农区,耕地53万亩,已形成粮油、畜牧、水果、蔬菜生产基地。1997年粮食产量达到7309万公斤,油料产量达到605万公斤。畜牧业是全县的优势产业,草原面积258万亩,牛羊42万只。工业形成了以选矿、冶炼、酿造、发电、建材等骨干企业为主的国家地方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镍、铝、铜、黄金、青稞酒、镍精矿粉、水泥、硅铁、碳化硅、精锌、水洗羊毛、皮地毯等,畅销省内外。1997全县国民生产总值2.9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478万元。县城交通通讯便利,城乡公路四通八达。

中国有许多风景名胜。黄河上游青海段已建或规划的13座大中型电站中,我国有7座。珍贵的野生动物有麝、岩羊、猞猁、蓝雉、雪鸡、石鸡等。还有发菜、蕨菜等十几种珍贵药材。

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地区南部。东经101° 39 '-102° 42 ',北纬35° 48 '-36° 17 '。东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接壤,南临黄河,与黄南藏族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尖扎县隔河相望,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湟中县、贵德县接壤,北与平安县、乐都县接壤。东西长98.5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3万(2004年)。主要是回族。

县人民政府设在巴彦镇,距行署75公里。邮政编码:810900。代码:632127。区号:0972。拼音:化隆回族自治县。

地处黄河流域北侧的崇山峻岭之中,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黄河流经县西南和南部,境内有11条河谷,均有大小不一的水系向南流入黄河。属于青藏高原东部干旱区,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470毫米..

行政区划

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镇7乡4个民族乡:巴彦镇、群科镇、牙什嘎镇、戆徒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县藏族乡、夫差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保乡、阿什努乡、石达仓乡、楚莫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历史的发展

古代为阿强地,西汉属金城县,东汉属西平县。晋献康元年(335年),在群科镇建黄河城,在民和县与化隆县交界地区建黄河郡,辖整个化隆地区及黄河南岸部分地区(治黄河城)。北魏时,石城县建在群科镇古城,辖化隆县西部,卫县建在化隆东部(辖黄河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名和转移。民国十八年(1929),青海建省时,改称巴彦县,隶属青海省。民国二十年(1931),改为化隆县。化隆回族自治区1953成立,1955改称自治县,1978划归海东地区。

9月4日,1949,化隆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县分四个区,辖1个市,25个乡,48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一区辖巴彦市、夹河乡、拉干乡、金家庄乡、谢家滩乡、查珠乡、柯岩沟乡、塔拜尔乡;二区辖鸭绿湖乡、拉木乡、德恒伦乡、阿什努乡;第三区辖多巴乡、群科乡、舍人乡、梅家乡、昂思多乡、德加乡、二塘乡、若嘎乡;四区辖扎坝乡、拉曲乡、黑城乡、夫差乡、支扎乡、下扎坝乡。

截至1996年底,全县辖巴彦、群科、戆徒3个镇,以及牙什嘎、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嘉禾、谢家滩、德恒隆、沙连保、阿什努、石大仓、楚马等13个乡镇和支部。县人民政府驻巴彦镇。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3个镇,13个乡,5个民族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为213706。各乡镇人口(人)数:巴彦镇19383群科镇22440戆徒镇21899牙什嘎乡8846支扎藏族乡2745雄县藏族乡6255夫差藏族乡6697扎巴乡11270黑城乡65438+ 438+06德加乡9159二塘

2001 3月19青海省人民政府汉[2001]20号批复: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乡和黑城乡,其中黑城及农村地区和扎巴乡的12个村(斯哈宁、沙溢洞、拉曲艺、拉曲尔、马湘宜、扎让、恐龙沟、罗湖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坦)合并为扎巴镇;撤销牙什嘎乡,与黑城乡6个村(上滩、程彻、宗嘎滩、拉公帽、沙拉沟、万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嘎镇;撤销夹河乡,并入巴彦镇。

截至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8个乡、5个民族乡,1个居委会,368个村(牧)委会。

巴彦镇位于巴彦,辖1居委会(巴彦)、38个村(牧)委会(金家庄、石基列、上环、展马、哈东、下胡拉、嘎西沟、如家沟、西上、西峡、南街、北街、东上、东下、上地滩)。

戆徒镇位于鸭绿湖,辖25个村(牧)委会(勒布加、拉木、朱湖龙、关坝、上寺河省、下寺河省、桥头、鸭绿湖、苏合家、西滩、阿合滩、戆徒街、塘四岗、公石家、雅木、阿华、水车、东风、东滩)。

群克镇位于古城内,辖29个村(牧)委会(群克、泽塘、温布居、雪石康、若加、木哈、克木齐、依沙依、依沙依、舍人、格尔玛、向东、安达其哈、工农兵、日兰、正义、嘎如湖、邮电、水库滩、仙口)。

牙什嘎镇位于夏多巴,辖20个村(牧)委会(牙什嘎、瓦尔江、上多巴、夏多巴一、夏多巴二、神果滩一、神果滩二、神果滩三、园艺场、曲日马卡、唐沙依、唐沙二、唐沙三、盘龙曲马、上善)。

扎巴镇位于阿岱,辖38个村(牧)委会(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杰拉、本康沟、金仓、上脑、西滩、南滩、双格达、关沙、下扎巴、阿岱、阳坡、阴坡、朗龙、冷扎)。

昂思多镇位于昂,辖19个村(牧)委会(居胡扎、公白岭、阳坡、阴坡、场、尖邦、洪卡哇伊、洪卡哇尔、梅家、关巷口、玉麦街、关沙、仙群、向家岭、若马岭)。

德加乡位于四塘滩,辖13个村(牧)委会(二嘎场、罗莽、山卡拉、白土庄、德加、嘎什加、公告场、河滩庄、尕马夫、五道岭、扎浪滩、牙)。

二塘乡位于二塘,辖17个村(牧)委会(大塘、二塘、唐三、上滩、蛟扎、庄子湾、洪雅、尼昂、香里乎拉、龙潜、二塘沟、嘎什家、嘎吾山、唐珂、许歌等。

谢家滩乡位于谢家滩,辖18个村(牧)委会(拉扎、公扎、姚龙、才昂、刁沟、丁家湾、九道湾、朱家湾、韩家窑、二多奇那、卷坑、西门泉、阴坡、下河滩、谢家滩、合群、马塘、谢家滩。

阿什努乡位于阿什努,辖65,438+07个村(牧)委会(阿什努一、阿什努二、日芒、杨龙、阿宗吾居、兰若、那哈隆、嘎加、白家、全祖村、六十洞、赛什库、松赛、烈仁、奥加、多杰拉卡)。

石大仓乡位于石大仓,辖17个村(牧)委会(官仓、巷吴佳、支哈塘、石大仓、高月、拉卡、向塔、吉家、旦庄、大家岩、小金源、四季海、大岭、文家山、沙朗、台里盖、台里盖。

德恒龙乡位于德恒龙境内,辖22个村(牧)委会(德恒龙一、德恒龙二、那嘎、支乎居、措扎、黄屋居、拉村、董家、若苏、瓦家、瓦西、甲甲甲、西后甲屋、石乃海、牙曲、牙曲滩、喀什代、安曲)。

沙莲堡乡位于关坝湾,辖14个村(牧)委会(甲仓、二东门、阴坡、关坝湾、后昂、沙莲堡一、沙莲堡二、上塔嘎、下塔嘎、科菜场、一石春一、一石春一、沙家、古浪)。

楚马乡驻西庄,辖17个村(牧)委会(扎西庄、朱庄、安关、楚马一、楚马二、沙尔东、坦果、坦果台、拉嘎鲁、上恰仓、下恰仓、拉市、美佳、塔玛、包公家具、安珠)。

塔嘎藏族乡位于白家集,辖9个村(牧)委会(塔嘎一、塔嘎二、嘎东、白家集、白嘎拉卡、德扎、牙什扎、公什加、草旦玛)。

雄县藏族乡位于雄县境内,辖15个村(牧)委会(雄县、化科、巴马塘、驿马场、甸岗、东游、万家、焦家、塞拉、马家、七大集、七贤、沙苏马、罗马、塘春)。

金源藏族乡位于雄瓦,辖14个村(牧)委会(上克巴、下克巴、查嘎、支哈加、雄瓦、土瓦仓、马丹、多尔西、日古、坚克、阿伍布、桑加乌、下石塘、安冠群瓦)。

扎支藏族乡设在街道,辖10个村(牧)委会(街道、江扎、拉格塘、卡央、董鹏、正嘎、米尚乃海、夏密乃海、年安、主洞)。

夫差藏族乡位于夫差,辖12个村(牧)委会(夫差一、夫差二、瑶水泉、索拉、山洞、上曲家、中曲家、下曲家、东莱、查让、谢佳、东台)。

李家峡北岸管委会位于黄河沿岸,辖两个村(牧)委会(沿黄、扎马塘)。

贵德移民管理委员会设在马坝塘,下辖两个村(牧)委会(沙柳湾和西北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镇8乡5个民族乡:巴彦镇、群科镇、牙什嘎镇、戆徒镇、扎巴镇、昂思多镇、支扎藏族乡、雄县藏族乡、夫差藏族乡、德加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横龙乡、沙莲堡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2006年8月,德加乡撤销,并入埃镇;撤销藏乡支部,并入雄县藏乡。

村镇简介

巴彦镇,又名巴彦荣,是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镇、县城。位于该县中部。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44%。它占地25.4平方公里。辖金家庄、石基列、上环、展马、哈东、下胡拉、嘎西沟、如家沟、西上、西峡、南街、北街、东上、东厦等14个村委会和巴彦居委会。巴彦镇成立于民国,巴彦市1949,巴彦乡1952,巴彦镇1966,巴彦公社1958,巴彦乡1984。

群科镇又名古城,是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回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镇。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驻地42公里。人口2.2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5%。它占地100平方公里。辖群科、泽塘、温布居、雪石康、若加、木哈、克毛其、依沙依、依沙依、舍人、格尔玛、湘东、安达其哈、工农兵、日兰、正义、嘎如湖、邮电、水库滩、仙口一、仙口二、坦南、坦北、团结一,1950年沿旧建制设立群科乡;1958年成立群科公社,搬迁古城;1984,改为群科镇。

戆徒镇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驻地29公里。人口1.9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7%,撒拉族占33%。面积164.9平方公里。列布嘎、拉木、朱胡龙、关坝、上寺河、下寺河、桥头、鸭绿湖、苏合家、西滩、阿合滩、戆徒街、塘四岗、公石家、雅木、阿华、水车、东风、东滩一、东滩二、东淮三、东滩四、东滩。民国建立戆徒镇,1950分属鸭绿湖乡和拉木乡。鸭绿湖乡、拉木乡于1956并入戆徒乡,1958成立戆徒公社,1984成立戆徒镇。

黑城乡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驻地42公里。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1%。面积77.7平方公里。辖哈音、依沙尔、拉曲依、拉曲尔二、马湘宜、扎让、地公沟、拉贡玛、鲁胡藏、拉让滩、窑洞、上滩、宗嘎塘、城东、沙拉沟、万干滩、达拉曲、阿卡拉四个村委会,18。1950年,沿着旧体制建立了黑人城镇;1958,并入扎巴公社;1962,单独建立黑城镇;1984,改为黑城镇。

牙什嘎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驻地49公里。人口7000人,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78%。它占地53.3平方公里。辖瓦儿河、牙什嘎、上大坝、夏多巴一、夏多巴二、神果滩一、神果滩二、神果滩三、园艺场、曲日马卡、塘沙滩一、塘沙滩二、塘沙滩三共13个村委会。1981年从团支部公社中划出牙什嘎公社,1984年设立牙什嘎乡。

德恒龙乡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驻地39公里。人口1.3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2%。它占地262.5平方公里。辖22个村委会:德恒龙一、德恒龙一、那嘎、支虎家具、措扎、黄武家具、拉村、董家、若所、瓦家、瓦西、加加家、西后吴佳家具、石乃海、雅曲、雅曲滩、卡什代、安措、瓦家滩、烈村、团结一、团结二。德恒龙乡于1950沿旧体制设立,1958与沙莲堡乡合并组成德恒龙公社,1984更名为德恒龙乡。

扎巴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驻地32公里。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面积127.6平方公里。辖扎巴一、扎巴二、扎巴三、扎巴四、扎拉毛、杰拉、本康沟、全藏、西滩、南滩、双格达、关沙、下扎巴、阳坡、银坡、朗龙、冷扎、直海买、黄麻、下鲁呼藏、滩、克台、东拉卡、滩滩。扎巴乡于1950沿旧体制设立,1958改为扎巴公社,1984重新设立扎巴乡。

谢家滩乡位于县城中部,距县城驻地3公里。人口7000人,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34%。它占地55.8平方公里。辖公扎、拉扎、姚龙、才昂、刁沟、丁家湾、九道湾、朱家湾、韩家窑、二多奇那、隽康、西门泉、阴坡、下河淮、谢家滩、何群、马塘、雅克等18个行政村。民国时期设立拉扎乡,1950设立谢家滩乡,1956并入巴彦镇。1958年与阿什努乡合并组成巴彦公社,1963年成立巴彦公社,1984年重新成立谢家滩乡。

夹河乡位于县城中部,距县城驻地3公里。人口1.7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0%。面积125.3平方公里。辖上单、夏家圩、庙尔沟、马场、寺儿沟、上拉干、中拉干、辛家窑、窑湾、李家庄、阿扎布扎、后沟、苍潭、上夹河、下夹河、上五居、下五居、布龙、上窝古力、下窝古力。民国时期,成立若嘎乡,1950年成立嘉禾乡,1958年与黑城、二塘乡合并成立城西公社,1962年成立嘉禾公社,1984年重新成立嘉禾乡。

二塘乡位于县城中部,距县城驻地7公里。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1.8%。面积103平方公里。辖大塘、二塘、唐三、上滩、蛟扎、庄子湾、洪崖河、娘、乡里胡拉、龙现、二塘沟、嘎什加、嘎吾山、克却、许歌、公瓦滩一、公瓦滩二共17个村委会。1950设立二塘乡,1958并入城西公社,1962设立二塘公社,1984重新设立二塘乡。

德嘉乡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18km。人口8000人,以汉族为主,回族占总人口的23.7%。面积105.7平方公里。哈尔尕昂、罗莽、山卡拉、白土庄、德加、嘎什加、颁布昂、河滩庄、嘎玛南、五道岭、扎浪滩、牙什扎、四台等地有13个村委会。德加乡于1950沿旧体制建立,1956并入埃乡,1958隶属埃公社,1962设立德加公社,1984重建德加乡。

昂思多乡位于县城北部,距县城驻地25公里。人口1.1万,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它占地83.9平方公里。辖虎扎、公白岭、阳坡、银坡、吴莎昂、尖坂、红川一、红川二、梅家、关沙、关巷口、玉麦街、先群、向家岭、熊村、嘎吾塘、拉昂、五泽塘、若麻岭等19个村委会。民国时期为埃镇,1950年建立,1956年改为埃镇,1958年与德加乡合并,组成埃公社,1984年复建。

沙莲堡乡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驻地28公里。人口7000人,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1%。面积105.7平方公里。辖加仓、二东门、阴坡、关坝湾、后昂、沙连保一、沙连保二、上塔嘎、下塔嘎、克才昂、一石春一、一石春一、沙家、古浪等14个村委会。民国时期,建立一石春乡,1952建立沙莲堡乡,1958并入德恒龙公社,1974建立沙莲堡公社,1984重新建立沙莲堡乡。

阿什努乡位于县城南部,距县城驻地18km。人口6000人,以回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4.7%。面积107.5平方公里。辖阿希努一、阿希努二、日芒、杨龙、阿藏吾居、兰若、纳哈隆、嘎加、白家、全吉、刘石洞、赛什库、松赛、列仁、奥加、多耶拉卡、和石家等17个村委会。民国时期为阿藏吾居乡,1950年改为阿什努乡,1958年并入巴彦公社,1962年设阿什努公社,1984年复设阿什努乡。

石大仓乡位于县城东部,距县城驻地12km。人口60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6.6%,回族占37.9%。面积202.9平方公里。辖官藏、巷吴佳、支哈塘、石大仓、高月、拉卡、向塔、吉家、旦庄、大家岩、小金源、四季海、大岭、文家山、沙朗、台里盖一、台里盖二共17个村委会。石大仓乡解放前在1950属于金家庄乡;石大仓藏乡成立于1956;1958并入城东公社;石大仓公社成立于1962;1984改为石大仓乡。

楚马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城驻地29公里。人口60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6.5%,回族占25.4%。面积150.9平方公里。辖扎西庄、朱庄、安关、楚马一、楚马二、沙尔东、坦果、坦果台、拉嘎鲁、上恰仓、下恰仓、茹树、梅家、塔玛、包公家具、沙朗、安觉湖等17个村委会。1950成立梅家乡,1956并入沙尔东乡,1958并入金源、城东公社,1962成立楚马公社,1984改为楚马乡。

支扎藏族乡位于县城西端,距县城驻地89公里。人口30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65.8%。面积163.4平方公里。辖正嘎、江扎、街道、董鹏、卡阳、碾坂、拉格塘、米尚乃亥、下米乃亥、珠东等10个村委会。民国时期设立知扎乡,1950改为雄县乡,1956改为雄县藏乡,1958改为雄县公社,1963脱离雄县公社,1984改为知扎藏乡。

夫差藏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政府驻地54公里。人口60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59.3%。它占地60.2平方公里。下辖茶富驿、茶富驿、药水泉、索拉、窑洞、上曲家、中曲家、下曲家、东莱、查让、谢佳、东台、黄河等13个村委会。夫差乡沿1950旧体制建立,夫差藏族乡1956,夫差公社1958,夫差藏族乡1984。

雄县藏族乡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驻地66公里。人口80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48.7%,回族占11%。面积124.9平方公里。辖雄县、化科、八马塘、义马昂、甸岗、东游、万家、焦家、塞拉、马家、七集、七贤、沙索马、罗马、上半珠洼、东南村、西北村、沙柳湾、塘春等19个村委会。民国时期为直扎乡管辖。1950设立雄县乡,1956改为雄县藏乡,1958改为雄县公社,1984重新设立雄县藏乡。

金源藏族乡位于县城东北部,距县政府驻地45公里。人口60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2%。它占地343平方公里。下辖巴克、夏克巴、查嘎、支哈加、雄瓦、土瓦仓、马丹、多西、日古、坚克、阿伍布居、桑加乌居、下石塘、安官群瓦等14个村委会。民国建立巴克乡,1950建立柯岩沟乡,1956合并金元藏乡,1958改金元公社,1984重新建立金元藏乡。

塔嘎藏族乡位于县城东部,距县政府驻地84公里。人口4000人,以藏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5.9%。面积193.8平方公里。辖塔加依、塔加依、白家集、白嘎拉卡、德扎、嘎东、牙什扎、公什加、草旦玛9个村委会。塔白家乡于1950沿旧体制设立,1956改为塔嘎藏乡,1958并入金源公社,1963设立塔嘎公社,1984重新设立塔嘎藏乡。

旅游资源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夏琼寺位于青海省化隆县夫差乡,距省会西宁95公里,临平公路南15公里处。是化隆县景区著名的宗教文化旅游景点。建于1394,是青海最古老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夏琼寺总面积27万平方米,始建于元至正九年(6544)。该寺首批教师先后担任过七世、八世达赖喇嘛、九世班禅喇嘛和张家第三活佛的老师。1788年,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法净寺”,并赐以金字镌刻“大乘盛世”的汉、藏、蒙、满四种文字牌匾。

夏琼,原为藏语,意为大鹏,因附会山势而得名。它的山在茶香的南端,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大熊猫。它位于黄河北岸,俯瞰九曲曲折折,远眺千山峡谷,左倚尕吾山,右倚多尔福山,背倚八宝山。有褒日:“青龙游前,黄龟卧后,灰虎卧左,红鸟居右。”东、西、北三面山峰重叠,南面如刀劈斧劈,险峻万仞,险象环生。山顶上有一座古寺,夏琼寺。从南向北望去,寺庙就在大鹏的右肩上,古人称赞它是佛教圣地。夏琼寺自建立以来,先后修建了苗银菩萨殿、弥勒殿、金顶殿、阿迪夏殿、金刚佛殿、知扎佛殿、红烧桑葚殿、地藏菩萨殿、剑河弥勒殿、山佛殿、护法殿等十一座殿堂,构成了汉藏艺术风格相结合的古建筑群。整体建筑庄重大方,气势恢宏,布局采光良好。

马殷古称巴颜山,古称莲花山。它位于化隆县北部,是化隆-乐都的分界线。乐华公路直达景区,距省会西宁110公里,属于山地风景旅游区。隋大业五年,杨帝在此狩猎,看到了楚国的史书。别名“凌雪”,因山顶积雪终年不融而得名。主峰高4295.4米,为中国第二高峰。上面有一个水池,雨水充沛,干涸,北可俯瞰乐都全境,南可俯瞰化隆山脉。春夏两季,阳光明媚,风平浪静,蓝天如阵雨,山顶银装素裹,山下小草披金,山顶朝南。那是一片广阔起伏的草山,成群的牛羊如行云流水。这是该县最大的牧场之一。在古代,它是一个政府赛马场,从县城远望,像一朵巨型莲花的心脏,因此得名巴彦准噶尔城(意为莲花城)。

丹斗寺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青海省化隆县金源乡,距省会西宁170公里。始建于100世纪中叶,是后期藏传佛教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旦斗”在藏语中是“居住”的意思,所以以藏族历史命名。该寺占地9万平方米,建在山彦岩绝壁上的凹处,顺着山势,攀上千尺悬崖,面对数百尺深涧。山为庙所饰,庙随山壮观。

丹斗寺的建筑由阿吉塔修行堂、吴佳东至修行堂、索南尖措修行堂、大净堂、堪布活佛堂、阿瓦力加修行堂、甲瓦索南修行堂、拉隆修行堂、白塔等十余座大殿组成这些大殿有的从天然洞穴中延伸出来,居高临下,极其险要,有的依靠巨大的悬崖峭壁作为城墙,有的以悬崖绝壁为顶,有的依山而建,平原而建。

丹斗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是研究藏传佛教建筑、艺术、宗教体系的珍贵资料。每年都有大量的宗教信徒和游客来这里朝拜和观光。

李家峡北岸生态园位于青海省化隆县李家峡管委会西北,南与尖扎县隔河相望。它是黄河上游的第三个梯级电站,现在风景优美,是旅游避暑胜地。Asai公路可以直达。距省会西宁120公里,是集生态、旅游、餐饮为一体的休闲度假胜地。李家峡北岸生态园占地5600多亩,其中核心区500亩。目前造林2700亩,主要是经济林和观赏林。有一个酒店和一个娱乐室,20个小农家乐,65,438+05艘旅游船和一个宽敞的停车场。生态园东临佛教圣地下琼寺,南接李家峡水电站。你可以乘船游览风景优美的松巴峡谷和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园内有“龟山平湖”、“如来观”、“坝上风光”、“昆仑仙居基地”等多个景点。

2019年8月,2019年度农村电子商务综合示范县名单发布,化隆回族自治县榜上有名。

2019年3月5日,化隆回族自治县被列入2018年度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