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火炮的历史演变

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 ~ 1505)以前,明政府军事装备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的数量为每三年三千门。

大碗铲的开口虽然比枪管口径大,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枪的威力。明初制作了一种长筒的直筒枪。洪武十八年(1385)河北宽城县出土的一把直铜枪,直径108 mm,全长52 cm,重26.5 kg。药房里有一个大铁环。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三门洪武十年(1377)制造的铁炮,口径210 mm,总长100 cm,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枪身刻有铭文“明洪武十年丁司,吉日所造”(见彩图【明洪武铁炮(1377))。这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带炮耳的铸铁炮。这种大口径直筒炮会明显增加炮的威力,说明我国古代火炮早在14世纪下半叶就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明初,火炮已经成为军队的重要装备。有口炮、碗炮、神机炮、旋风铜炮、将军炮等十余种由军需装备局、兵工局制造的火炮(将军二字常用作强力火炮的称号)。永乐十二年(1414),明成祖第二次攻克漠北,用火炮克敌。正统十四年(1449),于谦保卫北京,用火炮等火器击退了瓦军的进攻。

明末的火炮从16的20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的火炮还是有发展的。嘉靖年间制作的虎蹲炮长1 ' 9”(约0.6米),重36公斤(约21.5公斤)。它配有铁爪和铁脱扣器。发射前可以用大钉子固定在地上,看起来像老虎蹲伏。这种枪克服了发射时后坐力大,跳动剧烈的缺点。《明慧殿宫部》记载,嘉靖四年(1525)造的“毒火飞天”,炮筒为熟铁,内装火药十余两,外壳为生铁铸造,内装“砒霜毒五两”。点火后,它“会飞200步(约330米),而且突然猛烈。这是中国古代用火炮发射爆炸弹的最早记录。万历年间,还制造了大量的长筒枪。万历二十年(1592),杭州制造“田字135号将军”铁炮,口径113mm,全长143cm,炮管长径比明显增大。枪身有九个箍,铸一个枪耳,装两个铁环。万历年间,这种铁炮被明军用于援朝。

康熙更重视火炮。据清代文献通考,康熙十三年至六十年,青铜铁炮约900门。随着火炮的大量生产,到了康熙三十年,清政府成立了火器营,专做枪炮。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规定各省绿营每千人要有10支枪,成为清军的主要装备之一。清朝中期以后,火炮的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各地军民为了抵抗殖民主义侵略,建造了一些重炮,当时的抗英火炮至今还保存在广东虎门和江苏镇江市(见彩图【虎门沙角炮台炮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从65438+20世纪50年代开始,清政府大量采购西方现代火炮,同时建立一些现代军事工业制造现代火炮。中国古代火炮逐渐被现代火炮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