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问死刑犯:你姓什么?死囚回答后,朱元璋:赦免,免死五次。
除了战争,天下立志,他从一个不起眼的布衣做到了九五之巅。但除此之外,他也给很多人留下了暴力、多疑、滥杀无辜的印象。
事实也是如此。在战场上,朱元璋靠一路战斗当上了皇帝。
他登基后,以果断强硬的手段巩固了皇位。
朱元璋一生杀过的人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触目惊心;兴不义狱,筑御卫;开国功臣,杀;文人武将杀。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大臣们都怕杀身之祸落到自己头上。
作为皇帝,朱元璋心狠手辣,视他人性命如粪土。
我宁愿误杀也不愿放过任何威胁。所以,一个被判死刑的犯人,能得到朱元璋本人的赦免,五次免于死刑,也就不足为奇了。
朱元璋决定从宽处理,只是因为他知道了死刑犯的姓氏和来历。
那么,这个死囚到底是谁,他为什么能从朱元璋的剑下活下来?
原来,这个叫范从文的死囚,当时正在监造御史,多次直言进谏,触怒了天子,被判“欺君之罪”,被斩首。
范从文被判有罪,即将被处死的时候,朱元璋恰好在翻范从文的出生地,突然发现这个死囚竟然是姑苏吴县人。
联想到范从文的姓氏和平常品行,朱元璋马上让人把范从文带出监狱。
经过一问一答,他们终于搞清楚了樊从文的来历。
原来,范从文是北宋范仲淹的第十二孙。
朱元璋因为著名的儒家范仲淹,当场赦免了范从文。
范文不仅从未被赦免死罪,还得到了朱元璋赠送的五句惠文警句,以及“可以罚你五次”的承诺。
大家都很熟悉范仲淹,他死后三百多年一直在保护他的后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名言出自他口。
范仲淹一生坎坷,屡遭汉奸诬蔑,数次贬谪。
但是,他为国为民的心从未改变。他正直、诚实、正直、富有同情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的节操至今为人称道。
范仲淹做地方官的时候,尽了最大的努力。
北宋的朝廷虽然对范仲淹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但是百姓却是明镜似的,范仲淹在百姓心中是个好官。
在他被贬谪的地方,人们和地方官员都很钦佩他。
范仲淹一生真正以天下为己任,无愧于心,无愧于人。
当时的范从文继承了范仲淹的精神气节,虽然他的名气和成就远不如他的祖先范仲淹。
朱元璋可能从范的文身中看到了范仲淹的影子。
那么,为什么不分青红皂白的朱元璋仅仅因为出身就放了樊从文呢?
我们知道,朱元璋称帝之前,出身贫寒,生长在安徽凤阳。
元末贪官横行,朝廷腐朽,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没读过书,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在当时饱受人情冷漠之苦,深知民间疾苦。
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朱元璋,对官员的残酷压迫深有体会。
为了谋生,他去乞讨,做搬运工,给别人放牛,只是为了谋生。
他在最底层的社会中挣扎求生,受尽了天气和寒冷,在火热的生活中深深体会到了朝廷的黑暗。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朱元璋即使称帝后,也与当时的文人产生了天然的、不可挽回的裂痕。
而对于受苦的人,朱元璋会由衷地同情怜悯。
其实朱元璋在位期间之所以杀官,最根本的原因是他对贪官深恶痛绝。
当时朝廷和士人圈子都是血雨腥风,多少贪官污吏都因此而胆战心惊。
朱元璋是自己在消除风气,虽然方法不太妥当,但也是以他的文化水平能想到并实施的最好的手段。
但朱元璋再怎么血腥造殿,也从来没有波及到底层百姓。
因为朱元璋的出发点不仅是巩固自己的地位,更是利用手中的权力造福下层民众。
我们可以看看朱元璋留下的遗诏:“我已命定三十年,忧国忧民,天天勤政,为民服务”,就是这么个意思。在位期间,他日以继夜地为人民的利益着想。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猜测,朱元璋对范仲淹清正廉明、亲民爱民的钦佩和尊敬。
他的朝廷和他的百姓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官员:清正廉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核实了范从文的身份后,朱元璋自然高兴了,眼前的人竟然是他所仰慕之人的后代!
所以,范从文这种先欺君之罪,在朱元璋眼里就成了“直言相谏,刚正不阿,祖师爷范仲淹的魄力!”
当他穷困潦倒的时候,他可能也讨厌它。为什么他能看到的只有枉法和勒索?人为什么这么惨?为什么没有一心为民的范仲淹大师?为什么范仲淹这样的官员总是被打压和陷害?
在朱元璋心目中,他自然是一代智者。他不会像范仲淹时代的皇帝,识人不清,埋没人才。
于是,人们马上把樊从文纹身上的镣铐和囚衣去掉,赦免了樊从文。
而他手书的五句格言,正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赦免了忠臣良将后,有人说这是朱元璋精心算计的一场秀,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
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出自朱元璋的真心。朱元璋打了一辈子仗,不在乎刀下会不会多一个死魂灵。
就因为他佩服范仲淹,就放人了。
总之,这个朱元璋和范仲淹后代范从文的故事,最终成就了一段佳话。
故事讲到这里,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一直没有赦免范,与其说是因为他的祖先范仲淹的面子,不如说是因为朱元璋实际上渴望一个清廉的治国环境。
正是因为深刻认识到元末朝廷的弊端,朱元璋才决心痛下决心,创建清廉的朝廷。
洪武元年,也就是公元1368年,建国之初,朱元璋召集各州县官员。
他对他的大臣们说:“天下之始,民不聊生。就像一只刚飞起来的鸟,不要拔它的羽毛,不要在新栽的树上摇它的根。让他们和平相处。
和爱人约好,但不要让别人胖。你应该引以为戒”(《童鸣剑》)
这段话警示官员,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物力都陷入困境。当官的这个时候更应该体恤百姓,廉洁从政,不动摇根基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元璋说这段话,说明因为他的出身,他非常清楚和同情饱受战争之苦的人民的实际处境。
后来,朱元璋还命人编《醒贪略录》,以警醒官员认识到民间疾苦,不要贪赃枉法。
这份“唤醒腐败的简要记录”被下令发给所有官员阅读。
朱元璋亲自为这本书作序。原文是这样的:
士农工商,文人官场,尊贵尊崇。
但是农民最苦,起早贪黑,辛苦。
秋天收割时,我们要纳税供养文人和官员。
如果赶上水灾、旱灾或蝗灾,全家就没有希望了。
人的生活已经够辛苦了,被剥削被残害真的不合适。
所以,每一个官员都应该感受到人民的困难和痛苦,关心人民,体恤人民。
这是朱元璋对官员的要求,也是朱元璋的政治思想。
他认为民生问题的根源是朝廷的黑暗和压迫,所以希望建立一个廉洁仁爱的朝廷。
但除了上述用心良苦的教诲,朱元璋还实施了一系列无情的手段,坚决以铁腕手段打击腐败,严厉刹住不良风气。
所以朱元璋也因为决心过大而误杀了很多人,给人留下滥杀的印象。
现在我们对历史上的朱元璋有不同的看法。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从穷布逆袭到天下至尊,已经足够传奇了。
但他平定乱世称帝后,依然不忘根底,少纳赋税,休养生息,为百姓创造了一个太平盛世。他用实际行动做到了自己所想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