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历史演变

中野萨尔塔人向东乡迁徙与成吉思汗西征有关。65438+20世纪20年代末,成吉思汗“征撒尔塔居勒七年”,撒尔塔军事工匠、商人、工匠、传教士被“发配”东移,主要到贺州东乡一带驻防和工作。元初,沿路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各色工匠”,有铁、银、毛、毡、革、染等。,1,288年(至元二十五年)。当时很多铁匠、皮匠、织工、银匠、碗匠等工匠都集中在宁河所辖的东乡部分地区,由宁河工匠大儒华池直接管理。它管辖着安西国王阿难和他的皇室。手工实业家被归为“工匠”,工匠是世袭的,父亲去世,子女顶替。拥有注册企业被认为是合法的,无证工人被当场禁止。这些工匠居住在毗连地区,他们的地名如绵口、伊哈池、阿洛内、坎池、阿拉胡恩和汤内一直流传至今。巴苏奇是警卫住的地方。东乡地区大量外来地名与中亚萨尔塔当地地名、部落名相对应。如东乡的干土光、那润光、萨勒、库麦图、胡拉松、乃满、锁土等名称与中亚布哈拉、撒马尔罕的干土城、那润城、萨里普勒、图克曼、霍拉桑、乃满、锁水等名称相同或相近。《河州志》也记载:“考齐以地名命名,与大夏西溪相通”。至今仍有一些家族说他们的祖先来自阿拉伯、波斯和中亚。有马、麦、亚、丁、胡、卡、土、包、陀、旦、坡、巴、白、诸、苍、龙、古、康、肖、瓦、迟、色等奇姓的东乡族自称来自西域。元朝时,哈木泽率领的40名传教士和阿里阿塔率领的8名赛义德来到贺州东乡传教。其中14人定居东乡,葬于东乡。埋葬地为拱北,其后裔分布在东乡高山、大板、平庄、龙泉、纳勒寺、王集、炎陵等地。基因工程师研究过血型,东乡族的血型频率顺序是B >;A & gt0,与中亚地区的民族一致,但与蒙古族和居住在甘肃、宁夏、青海的其他民族不同。从民族志研究来看,东乡族大多数人的外貌与中亚人相似,大胡子,高鼻梁,眼窝深。东乡族还带来了中亚人的文化传承,如擅长手工艺、重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同和相似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东乡族经常大规模迁徙。迁徙带主要在中国的西北边缘,曾被称为西域,如新疆伊犁。有整村整户迁移,伊犁有很多民族村寨。究其原因,不仅仅是贫穷的驱使,更是一种留恋。

早在明末清初,东乡族就积极参加了米慈英和丁国栋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一举攻占凉州、兰州等地,随后进军临洮、贺州。闵崩领导的东乡起义,和回民起义军,攻克临洮,杀尽临洮城内官僚地主,攻占贺州城。东乡族在起义军中与各族士兵并肩作战,给清朝以沉重打击。

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苏四十三率领的撒拉族人民起义在青海循化爆发,东乡族奋起响应。起义之初,巡访地方的官员被杀,贺州被攻陷,兰州被东乡攻陷。起义的撒拉族到达东乡地区时,受到东乡族的热烈欢迎和支持。东乡各个地区的人都加入了撒拉族的起义队伍。清军被叛军接连打击后,从全国各地调兵镇压。由于实力悬殊,起义者全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后,清廷以“处理善后”为借口,疯狂镇压屠杀撒拉族和东乡族。而新教清真寺被拆除,当地人被禁止念经。

1892年,甘肃大旱,粮价飞涨,人民生活贫困。清朝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勾结汉族地主进行歧视、剥削、压迫,人民不堪忍受,导致了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的反清暴动。

1894年,循化撒拉族的麻友古鲁邦和韩老四因教派纷争而结伙厮杀。清朝统治者蓄意挑起民族团结,利用汉族地主武装进行镇压。事件迅速扩大,形成反清暴动。东乡族人民在民·傅莹的领导下也作出了响应。在起义军的进攻下,河州镇主将唐延河被双城击败。清政府命令固原知府雷领兵镇压,同时命令马福禄招兵建立“安宁营”作为管理带,与兰周道银、从北路行军。在清政府军的镇压下,河湟地区持续一年多的反清斗争被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