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西瓜灯会

相关资料

历经沧桑仍屹立不倒的古建筑

波映南河头,风韵犹存。

南河头,古称明可里,位于当湖镇,东临建国路,西接迎瑞桥。明天要出版的《平湖县志》已经做了标记。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载:“...胡家汇是西边北边的人行横道,一天之内叫南河头。”到平湖建市的时候(1430),明可里已经相当闭塞了。历史是渐进的,沧桑巨变。虽然受到了时间和战争的侵蚀,但南河头的古老面貌依然存在。

根据文件编号。平湖市人民政府平法正(1998)127号,南河头被列为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区域);1999 4月14日,由省文物局、省建设厅组成的专家组一行五人来到平湖考察调研,认为南河头是平湖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值得保护。2000年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以浙(2000)27号《关于批准省文物局、省建设厅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报告的通知》将南河头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

汉唐之水自西而来,流入干河,犹如一条玉带镶嵌其中。石头砌成的护岸整齐划一,随处可见船的石鼻。不同的踩水姿势穿过半淹没的地方,她的吉他后面仍然藏着她的半张脸不让我们看见。梁式石桥迎瑞,庆喜,益市,示源,永久,古朴,庄严;武康石铺的石板路,满是往日的痕迹。一组清末民居,衬着江南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氏庄园为标志的名门大宅,规模宏大,布局紧凑,结构精巧,雕刻华丽,高低有序,错落适宜,其在过去的威望可想而知。到处都是白墙青瓦,一个三吊挞;市民的木屋楼上有卧室,楼下有客厅,后面有厨房。旧社会,人们的感情依稀可辨。当湖有最早的新式学堂——知川学堂,是葛氏在平湖创办的。至今已办了35年,培养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专家邹元熙,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于,著名古代文献专家周等。它的光辉将永载史册。虽然学校旧址已经改作他用,但看到它的房屋墙壁,还是能感受到过去。

日照宝塔圩,景区风光

“文笔出水,直入五云乡。海上冷雨,月落城带霜。礼佛长且重叠。寺中钟声犹在黄昏,不在瀛洲而在上面。”这是明代冯的一首诗,题塔。报亭是平湖的标志性古建筑。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原刑部尚书高露倡议修建。当时,完成的宝塔有七层,高度超过19英尺,周围有四个周华屋檐,在角落里挂着铃铛。风动的钟声响起,声音传了数里。塔建成后,高露等人在塔旁建了一座报恩寺。到万历七年,建寺,塔寺统称报塔院。

时光荏苒,据报道,这座塔已经倒塌,重建,并不断修复。现存塔共五层,高49.14米,平面呈八角形。从南入口进入塔内,有螺旋形的石阶通往顶层。各层之间有一个圆形空间,由穹顶顶部隔开。顶楼有一根两个人合抱的大木柱。木柱贯穿塔顶,沉重壮观的铁塔闸套置于其上。登上报亭,远眺九峰,远眺东湖,美景尽收眼底。

宝塔围位于东湖,与陆地不相连。后来在康熙、雍正年间,又分别修建了漆园桥和通济桥,俗称西宝塔桥和东宝塔桥。清代丘山有诗:“一水拖蓝至浆平,七院通济桥过,斜霞半落云山外,塔影波照明。”迷人的风景。

清朝和民国时期,报喜塔是著名的古刹,僧尼数百人,香火鼎盛。许多士绅和富裕家庭在宝塔里举行佛教仪式。塔院美丽迷人,一年四季游客众多。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人为和自然的破坏和侵蚀,报纸塔倾斜了,塔身日渐萧瑟。2000年底,在市委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努力下,这座塔的纠偏和地基加固工程顺利完成;2002年7月,报纸塔的修复维护工程开始,预计2003年初全面完工。1992年,经主管部门批准,平湖市佛教协会在宝塔尾东南角临湖处重建报恩寺。第一步是修建天主教堂,于当年第四季度完工,开始接待朝圣者。寺庙的东边建了一个小花园。在花园的东部,有五所建平房屋和五座两层建筑,作为食堂、弥勒房和僧侣宿舍。1997年,在报塔东侧,大雄宝殿建成。大殿地基为砖石结构,五开间,黄色琉璃瓦顶,高大庄严。信众来此,香火渐浓。

在这里,你不仅可以在有限的时空里欣赏到“金平湖”的传统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民间文学作品;领略“金平湖”的历史发展、科技进步、文化演变;浏览“金平湖”的风土人情、风光风情,还可以参加一些原汁原味的民俗活动,可谓别具一格,妙趣横生。平湖民俗博物馆作为一座具有深厚独特文化底蕴的新型主题博物馆,已成为人们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传统文化、科普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