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炉是什么?
宣德炉以造型优美,质地优良而闻名。毛碧江的《宣璐之歌》称赞它的肤色:“像女人的皮肤,柔软细腻。”宣德朝仿炉,一直延续到民国甚至今天。山河百年变迁,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青铜香炉极为罕见。由于历代仿品众多的存在,后来的“宣德炉”不仅指宣德三年制造的炉,也成为宣德型号铜炉的统称。有的质量很好,也是不可多得的古董。
从清宫旧藏来看,带有“宣德”字样的铜炉多为明代中期以后铸造,但无论从年代还是工艺来看,仍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虽然现在还不能确定哪一件是宣德三年铸造的“真玄”,但毫无疑问,宣德炉作为旧宫收藏中的一种器物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关于是否有宣德炉的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皮色是指宣德炉外观的颜色。据《宣德彝器图册》记载,有十几件,被后人视为区分“真玄”的重要标准。其实所谓的皮壳,大多是后期加工造成的。明末向子敬的《宣璐博伦》中有详细的炉彩制作记录。但是铸造出来的天然金属颜色非常单一。所以,以肤色来判断“真实宣言”,实在是本末倒置。肤色不是天生的,与铸造材料或提炼无关。皮色本身收藏:{1310} 1713004是后来加的,用了会变色或者脱。从老宣德器物来看,由于多年频繁使用,表面多有烟渍,包浆过重,颜色较暗,原有的皮色已经没有了。后来购买或捐赠的宣德炉,多为藏家所制,观赏性大于实用性,外表光鲜亮丽,与旧藏器形成鲜明对比。另一方面,旧藏器中公认的清代宣德炉,尤其是甘三代的模型,几乎没有用过,皮壳颜色五彩缤纷,可以看出炉造后的风格。
明清时期是青铜炉生产的高峰阶段。工匠们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积累了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精心冶炼的铜炉,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流畅,工艺精湛,色泽柔和,质地细腻,其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使青铜炉成为当时文化代表的典型物件,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大明宣德(吴邦佐)
此香炉青铜胎重637g,高7cm,直径12.5cm,炉形丰满略扁,颇重,口沿平直,左右耳呈桥式。所以叫双桥耳青铜香炉。它的脖子很委婉,又圆又肥,圈圈很粗。底部有“监制大明宣德五年的工部官员吴邦佐所作”十六字书法,深刻准确,气势磅礴。整个装置造型线条优雅,质感细腻,入手很有诚意。胎包浆醇厚润泽,色泽端庄深沉,质地稳定,造型精美,做工精细。整个机身光线充足,装置造型简洁,可谓精致。该装置可以放在书桌上实用,也可以拿在手里欣赏,对收藏者来说极具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