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的主要作品
书法导读编者按:2008年7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署名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张海的文章《时代呼唤中国书法经典》。
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新时代的话题,对经典和大家的理解,书法家的责任。论述了新时期书法的发展,经典的品格,每个人的条件,当代书法家面临的使命和任务。文章认为“今天的时代应该是经典和大家出现的时代”,而“新时代的书坛呼唤经典和大家,以经典和大家推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每个书法家的神圣职责”。
编辑认为,呼唤经典,呼唤大家,符合“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符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符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诚然,经典和大家是不能叫出来叫出来的,但当代书法机构和书法家有责任和义务为经典和大家的出现鼓与呼。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书法资料的不断发现,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书法热的群众基础,传统文化的寻根意识,书法组织的空前作用,确实预示着书法黄金时代的到来,其标志是经典作品与名家的相互辉映。
为此,本报特转发此文,热烈欢迎对本文提出的问题进行全方位讨论。本报将传播观点,集思广益,以更充分的版面陆续刊出。
党的十七大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任务。当代书法艺术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承担这一历史责任,努力创作书法艺术经典,引进书法家,以自身的大发展大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广大书法家的神圣职责。
新时代的主题
书法艺术包括创作、理论、教育、活动等诸多方面,其中书法家无疑是核心因素。一部书法史就是书法家的历史,书法家无疑是书法史的灵魂。一个时代是否有影响后世的大书法家和经典作品,是那个时代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回顾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历史,研究书法艺术面临的新变化,我们不难看出,创造经典,介绍大家,努力推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新时代的任务。
中国当代书法艺术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自1980年5月辽宁沈阳“首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开幕以来的近30年间,我们已经举办了9次全国展览。纵观九大国展,中国当代书法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二届全国展览为第一阶段。此时书法刚刚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书法创作仍处于低谷。书法团体数量不多,但对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三届至第六届全国展为第二阶段。书法热深入发展,书法从业者大幅增加,书法风格逐渐多样化,各种书法现象广泛出现。在这个阶段,书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发展迅速。既是当代书法复兴的启蒙期,也是发酵期和推广期。它深刻地唤起了人们的书法创作意识,提高了人们对书法的审美能力,是天赋的、观念的、理论的、实践的书法。来源书法之家。第七至第九届全国展为第三阶段,书法热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从艺术风格上看,更加丰富多样,对传统的挖掘更加深入广泛。回归传统,谨慎创新是这一时期的主线。近30年来的书法创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发展迅速但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盲目性;二是对传统的继承虽然不断深化,但仍停留在浅层次;三是探索创新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往往跟风,形成跟风现象;第四,书法在普及上延伸了自身的广度,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但与书法的深刻内涵相比,当代书坛成就斐然,在整体氛围上充满朝气。但离我们期待的真实情况还很远,那些承前启后、撼人心魄的经典还在网里。
一方面,大力发展包括书法艺术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成为各行各业的知识,书法艺术面临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经过近30年的发展,人们对书法的需求日益旺盛,书法队伍日益壮大,书法艺术有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同时,书法艺术面临的新变化也对其发展繁荣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当今时代的大变革、大发展,新事物、新格局、新思想的出现,是以往任何时代都没有的。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了每个时代的主要精神,往往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习俗和人们的审美诉求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反映在文学上,在“唐诗”、“宋词”、“元曲”中会有变化;反映在书法上,就像刘武在《文心雕龙》中说的那样:“尊法”、“尊意”、“尊态”是有区别的:“时代变了,质变了,古今之感,尽可说!”今天的书法应该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准确地反映时代的变化和主体精神。其次,新材料的发现、工具的改进和技术形态的演变,将成为推动书法艺术观念转变的重要契机。今天,书法资料的丰富程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比如19年底、20世纪初的“四大发现”(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文献、皇家大内档案),都与书法有关。后来,大量的民间书法资料,如古简牍、碑刻等陆续被发现。即使是书法史上扑朔迷离的李芹,今天也能看到实物资料。形态的进化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大型展览,这是前所未有的,一方面让书法从文人的案头走向宽阔的展厅,在众多展品中比较优劣;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加了书法的交流。这些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势必对书法观念和风格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再次,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东西方思想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不可避免的。中华民族不再处于过去的封闭状态,而是通过全球化和信息化逐渐融入世界民族大家庭。一向自给自足,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进化的书法艺术,一旦被放入越来越开放的文化语境中,面对体系完整、性格抽象的西方美学的拷问,会有所改变吗?这也是当代书法不可忽视的问题。新时代书法艺术面临的变化不止这些。再比如,毛笔逐渐退出实用领域,对书法的影响很大。一方面,使用它的人数大大减少,势必使其基本技法的传承遭遇严峻挑战;另一方面,毛笔脱离实用是好事,让书法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驰骋,综上所述,21世纪的书法艺术,必须在时代精神、创作理念、审美格局、表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这个时代才会有经典作品和大书法家,才能实现中国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
经典和大家是书法艺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书法经典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些人决定的,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知识。经典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经典成就大家,大家成就经典。正确认识经典和大家,对于创作经典,介绍大家,实现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必须具备以下品质:
第一,经典必须是开创性的,划时代的。它以书法艺术的创造性实践,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审美境界,承载了前所未有的人文精神和时代内涵。它为书法诠释时代精神找到了一种恰当而完美的表达方式,并以自己丰富的实践为这种表达和诠释找到了新的笔墨语言。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他以“严敬”风格取代“古风”,以独特的笔墨语言成功地诠释了以魏晋风度为特征的时代精神。而且由于魏晋士人的精神气度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自然成为书法艺术的不朽经典。
第二,经典一定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符合历史和艺术发展规律的。一个书法家恰好处在历史转折和艺术演变的关口。时代呼唤变革精神和创新实践,而他恰恰具备创新的资格和潜力,抓住时代的机遇,敢于实践,大胆创新,那么他就能成为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就会成为经典。换句话说,每个人和经典的出现,都是时代和个人结合互动的结果。俗话说“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历史发展规律。
第三,经典必须以创造性的艺术实践开辟新的技术体系和风格模式,从而填补书法史的空白。中华民族是一个地域跨度广阔的多民族融合体,包含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不同思想和风格。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所拥有的艺术形式,必然会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有某一种风格才是经典,其他风格都称不上经典。其实无论哪种风格,只要其形式与内容、技术语言与艺术风格能达到高度统一,具有划时代、开创性的意义,就是经典。
第四,经典必须是原创的,有很高的挖掘价值。我们所说的原创,并不是抛弃前人另起炉灶,而是在规模上和继承传统上,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天才的创新。历史上任何一种经典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生动的师生关系,但这并不减损作者在这种风格上的独创性。和原创一样重要的是它的挖掘价值。因为不是同一个概念,很多原创风格因为个性特征鲜明,几乎没有什么探索价值和发展空间,很难成为后世的经典。作为一种原创风格,其探索的空间越大,作为经典的价值就越高。
当今时代的书法家如何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大书法家?
一是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历史和时代,把握时代、社会和书法艺术的发展规律,明确自己的艺术方向。当代书法家有古人没有的优势。学科建设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使我们更容易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和把握艺术的发展规律,从而用之为时代服务。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一个道理:书法家只有把住时代的脉搏,他的艺术实践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和艺术发展的规律,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才能成为引领潮流的人,成为引领潮流的书法家。
其次,要深入了解传统经典,扎扎实实做书法经典的传承者。几千年的书法传统,出现了无数的经典,就像一门艺术
百花园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艺术营养,一代又一代大师的成功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启示和广阔的艺术创作空间。从理论上讲,专注于任何一种有开发价值的经典,执着地深入挖掘人,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坚持,都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书法家。
第三,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从战略的高度构建战略规划,开阔视野,打破固步自封的门户偏见,树立“大书法”的观念,把时代优秀的古代书法遗产和表现形式全部纳入人们自己的艺术视野。无论是碑派、帖派、草书还是篆书,无论是传统书法还是现代书法,只要符合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书法艺术的“底线”之内,都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如果只把某一流派、某一风格视为经典,那就是“剑走偏锋”,营养不良,会极大地限制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是通过字形来代表“象”,其法是世间万物的“理”。他的思维方式是“书出于自然”(蔡a},“天地之物变化可喜,一在书中”(韩愈(《高贤序》)。这种气魄,驰骋天下,俯仰万物,成就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也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大书法家。
第四,要有创新资质,掌握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不取决于个人的意愿,而取决于创新的各种条件是否具备,包括时代条件和个人条件。我们正处于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能否实现创新和突破,取决于个人是否具备创新资质,是否掌握和正确运用创新方法。所谓资质,主要是指书法家的学识、书写功底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养。这是艺术创新的规律,尤其是书法。我在研究古代经典方面还不够努力,不能随意驾驭资料文本,企图凭空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这不是天方夜谭。创新的方法有很多种,什么样的方法合适因人而异。比如经典文本的选取,切人的视角,创新的形式和方向,不同文本如何“嫁接”和“转换”,都是对一个书法家创新能力的严峻考验。可以说,找到一条既符合艺术发展规律,又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正确创新之路,是书法家成功的关键。
第五,要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艺术是个性和激情的产物。只有完美的表现出一个书法家的艺术个性,才具有经典价值,这样的艺术家才称得上大家。我们可以看到,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颜真卿和他的《祭侄文稿》,苏东坡和他的《黄州寒食诗》都是如此。对于大多数书法家来说,他们用艺术表达个性,用个性和真诚诠释艺术。即使不能成为大家,他们也为艺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你刻意想成为大家,却失去了自然的个性,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第六,真正的书世界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是远离世俗尘嚣,超越实用功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拥有超越常人的自由探索精神的人。书法与其他艺术和科学一样,是自由探索和创造精神的产物。心灵一旦被世俗功利所累,就很难保持这种自由探索的精神。大家都知道艺术天生有价值,书法也是。所谓自然,首先是精神和心态的自然,不受庸俗杂念的干扰,不参与机器的计算和校正,不求明眼人的言语。真正的书法家一定要有这种心态。
今天的时代,应该是一个经典和大家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生在鼎盛时期,书法赖以成长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也面临着全面复兴的良好机遇。今天的文化氛围对书法的发展极为有利。另一方面,近代以来书法艺术的发展,大量书法资料的出现,新的审美观念的引入,日益丰富的表现手段,都指向书法艺术,而近三十年来书法的持续热潮,有力地证明了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深厚底蕴和巨大能量。新时代的书坛呼唤经典和大家,努力用经典和大家推动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每个书法家的神圣职责。作为当代书法的组织者,中国书协和各级书协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一是在书法家队伍中大力倡导读书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广大书法家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自觉肩负起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真正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创作。要认真学习传统书法经典和专业知识,不断丰富理论素养和创作技能,提高创作水平,努力向书法经典和书法大师的目标迈进。要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向大师学习,深入人民实际、生活、人民,把推动书法艺术大发展大繁荣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书法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能力。
第二,努力营造出一个产生经典和大家的和谐环境和丰厚土壤。我们不能“创造”经典和每个人,但我们可以为经典和每个人的出现创造更多更好的便利。
——借中华文化崛起、传统文化振兴的东风,进一步提高书法的社会地位,提升社会知名度。比如争取书法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职称评定中设立书法系列,将书法纳入基础教育序列。
——更加重视书法教育。狠抓书法师资的培养,在各大高等院校尽可能多的开设书法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同时,协助有关方面解决书法专业的就业问题。书法教育是人才和才能的可靠保证,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充分发挥专业媒体的作用,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重视书法理论家的作用,鼓励他们对书法家、书法现象、书法流派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一些重点的、有前途的书法家进行长期系统的跟踪研究。理论研究要充分体现基础性、前瞻性、指导性的特点,加强对书法传统的挖掘和整理,特别是经典的研究和阐释。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将有利于书法的发展,从而为每个人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逐步改革和完善展览和竞赛制度,建立多元化的社会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国家级展会的评选,使其更加公正、权威。同时办各种专业展、个人展、邀请展、提名展、区域展、同行展、媒体展等。,形成一个跨维度、相互补充的社会综合评价体系。
——鼓励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一个成功的书法家,应该努力继承前人的成果,努力继承书法艺术的优秀传统,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观念创新为引领,大力推进书法艺术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使广大书法艺术家不断焕发创作激情,增强创新能力,使中国书法艺术事业永葆生机和活力。
——扩大与世界各国的书法交流。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一方面邀请国外知名艺术家和作品来华参展;另一方面,组织中国书法展出国,进一步扩大与各国的书法艺术交流,特别是积极配合国家对外交流战略,在迎奥运、赴台工作、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书法申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做出努力,更好地将中国书法推向世界。
——进一步完善生产优秀产品和人才的工作机制。要精心组织实施书法精品工程,加大对优秀作品的奖励力度,激励广大书法艺术家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毅力对待书法艺术创作。要积极营造人才成长和书法创作的良好环境,完善培养和扶持人才的新举措、新渠道、新机制,制定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战略,逐步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专业与业余相结合、各类人才荟萃的庞大“中国书法队伍”。
第三,要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结合起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实现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是一个飞跃,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积累过程。我们要瞄准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地去落实,把长远目标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工作措施,变成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不仅要着眼长远,还要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张海奇的书法都是四体,以隶书和草书最为著名。篆书以杨沂孙为蓝本,行书出自《二王》,草书追求张旭、怀素的神韵,楷书以《张梦龙碑》为蓝本。早年左立求其精致,取“义英碑”之血肉,止其匀。“凤龙山”宽敞古朴,“礼碑”变化如龙,自成风格。之后,他潜心研究汉简,以飞扬的笔触写出庄重醇厚的风格,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曹丽,得到了书坛的认可。作品多次在西德、芬兰、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法国、韩国、香港、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参加过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日中代表书法家作品展、中新书法交流展、世界和平年书展、中日书法交流展、日中百名著名书法家与中国人民作品展*。作品被《中国新文艺部》、《现代书法选》、《古今书法选》、《日本临沭部》等100余部收藏。国内博物馆和碑林有很多藏品和石刻。有书法、中国书法和日本书法艺术的专题文章..有两种张海的公函,张海的书法,张海的新作和张海的歌曲,丰富了韩立的差异。曾获河南书展一等奖、首届龙门奖、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