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同治剑的意义是什么?
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并善于从中吸取教训的国家。正是这种传统保证了中国的文化脉络不会在不断的王朝颠覆和兴衰中被打断,而是不断延伸和发展,并通过内外经验的融合和整合,使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和复杂。
虽然历代统治者都希望以史为鉴,少犯错误,走一条长治久安的道路,但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往往是“外人明,当局者迷”,或者“易如反掌”,最终“事与愿违”。毕竟好的经验在现实中是无法复制和实施的。即使同一件事因环境、人、情况不同而实施不同,结果也是不可预测的。换句话说,历史经验是宝贵的,但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现实灵活地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司马光因编撰《资同治鉴》而被后人推崇,与司马迁并称为“前后二司马”。众所周知,司马光的宋神宗时代恰逢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一个理想化的改革家,他的政治主张是试图通过激进的改革来促进国家快速富强。尽管王安石具有非常高尚的人格魅力、坚定的勇气和“道在何处,虽千夫所指”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在当时身居高位,深受皇帝信任,但他的激进改革不仅违背了当时官僚利益阶层的利益,而且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实际效果,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彻底失败。可见,政治的好坏不能用个人的道德价值观来衡量,只能用实际结果来评判。所以王安石是个优秀的文学家,是个想干大事的好官,但不是成功的政治改革家。因为政见不同,王安石有很多政敌,司马光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司马光编撰《资同治鉴》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总结历代经验告诉当时的皇帝,如果要在一个积弊深重的社会采取激进的社会变革,往往会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躁动,社会改革往往会触及方方面面,往往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只有对各行各业有深刻的了解和洞察,并有极大的细致和忍耐力,才能采取缫丝剥茧的方法。这也是司马光巧妙的“书谏”。与此同时,司马光也通过《子同治鉴》委婉地告诫统治者,当然,统治需要“法、势、术”并行,但“术”,即政治谋略,是一把非常危险的双刃剑。用善就是善,用恶就是恶,善的统治必须遵循一定的治理方式,用诚信教育教育人民才是正道。因此,如果我们把《资同治鉴》当作研究政治谋略的教科书来读,就违背了司马光先生的原意。
近年来,国内关于教人各种谋略的书籍层出不穷,给我们一种强烈的错觉,认为当今时代竞争激烈,没有谋略的人无法自保,也无法战胜他人。一个社会充满了不信任和不安全感,这本身就是一种危险的社会弊病。都说一个社会的倾向可以从它的兴趣上看出来。台湾作家白杨曾写过《丑陋的中国人》,书中谈到中国人爱内斗。“一个中国人是龙,三个中国人是虫”。我们想,如果一个社会充满了策略,人与人的交往也充满了策略,那么这个社会是多么可悲。清代初学鲁曾评价《战国策》一书,该书也很适合教人各种谋略的书,即“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其变化之巧足以坏人心”这种教人策略和变化的行为,真的不如教人老实。所以老子早就提出了“灭民智”的观点。他不是反对人民的智慧,而是反对在人民中间使用策略。因为老子自己的“智慧”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果他反对开启人的智慧,那么他实际上就是在否定自己。看看老子提出的“大道废而有义;大智慧出大谬误”和“大智慧是愚蠢的”...> & gt
问题2:《紫同治剑》对现代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资同治鉴》是一部集政治经验、管理经验和生活经验于一身的著作。可以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为处理复杂矛盾提供很多参考。它的价值取决于你自己的理解。但如果你自己体会到书中的人生智慧,不妨先找个名师指点一二。最近,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将举办一场名为“历史、文化与领导策略”的高级研讨会。这堂课是关于《紫同治剑》中的十二课和帝王古都之旅。
问题3:《紫同治剑》(标题)是什么意思?《子同治鉴》一词作为书名的含义是:
文言文用动词* * *时,“子弧”解释为“用、用、供”。
“治理”在这里解释为“治理和统治”。
“通鉴”在这里解释为“通用的、广泛使用的参考(数据)”。
所以这本书的全称是以合理的方式解释的,意译是“当时(北宋)统治者普遍广泛使用的参考史料”。
据说《子同治鉴》是北宋宰相司马光所撰,这个书名的含义比较好理解。
问题4:《紫同治剑》是什么意思?《子同治鉴》被宋神宗命名为《子同治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过去,以治道为本”,即以历史得失为戒,加强统治。
《子同治简》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通史。主编司马光本来想取名通志。宗申即位后,将《通志》改名为《子长通鉴》,意为“鉴于过去,他有治理道的资源”。
问题5:重要认识《紫同治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如果要从我们成千上万的历史名著中挑选一些,那一定有《紫同治剑》。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抓住本质其实是很难的。它篇幅巨大,从三国分晋到陈桥兵变到宋朝建立之前,有1300多年的历史,共294卷。历史学家在叙述历史的过程中,往往会有很多自己的思考。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说法,这反映了他们的意识形态差异。对于《子同治鉴》这样的经典著作,如果只关注其表面的文字,而不去探究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即使读得再透彻,也未必了解这本书。
过去读《子同治简》大约有三种方法。
首先是训练孩子阅读。当周一良先生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每天都给他上课,包括阅读《紫同治剑》的内容。这种情况也可能出现在一些私立学校。这样读《子同治鉴》,除了了解基本的历史,主要是熟悉句子的阅读。以前的书,一般没有句子可以读,阅读时需要孩子自己给自己加标点。今天复旦有些单位在培养研究生,还在用这种方式练习古文阅读能力。这当然是阅读《紫同治剑》最简单的方法。
第二种阅读方法,也是大多数普通读者的阅读方法,是通读《资同治鉴》,以了解宋代以前的历史。我在学校和社会上多次谈到《紫同治剑》,每次都会引起一些听众的兴趣。很多听众会买一套《紫同治剑》,但是看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找到我,说太难了。有什么办法让我继续读下去?读古文的过程本身就很难。一般读者一页一页地读完《紫同治鉴》,再看中华书局订的20卷《紫同治鉴》,就急得恨不得读一半。我们来算一下,就算一天能看完一卷,看完294卷至少也要294天。但是这样阅读的效果不会很好。人脑的记忆功能是有限的。新知识吸收太快很容易忘记旧的,看完第二篇就忘了第一篇。除非你真的有足够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紫同治剑》,否则很难通过这种方式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反复阅读《紫同治剑》中的某一段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经常告诉学生,如果想了解中国通史,读《紫同治鉴》不太合适,不如选钱穆的《国史大纲》。读《国史大纲》当然不容易,但只要有点毅力,一个学期读完应该没问题。另外,学历高一点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清代学者赵翼的《二十二史注》。
第三种阅读方法是通过阅读《子同治简》来做研究。这是专家的事,和大多数普通读者关系不大。
今天,我主要想谈谈《子同治鉴》的另一种阅读方法,这也是我在复旦大学为非历史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课《子同治鉴》的主题。用思想史的方法来解构和理解《资同治鉴》。
思想史的阅读方法是什么,思想史阅读方法的基本立足点在哪里?《资同治鉴》的作者司马光,今天被称为历史学家。其实大家不要忘了,他最重要的身份不是历史学家,而是政治家,回到司马光生活的时代。司马光可以说是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他参与了那个时代几乎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王安石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司马光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领袖。司马光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在王安石变法之前,司马光写了很多文章来揭示和研究北宋的社会危机,所以他本人就有改革思想。司马光反对的不是改革本身,而是王安石变法的策略和具体内容。他认为王安石的方法行不通。反对失败后,司马光离开北宋都城开封,前往洛阳,在那里生活了十五年,这是《资同治鉴》完成的重要时期。
从《资同治鉴》的编纂得到官方资助到完成,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司马光定居洛阳时完成的。想想看,一个关心时事,对时事有深刻观察和思考的人......>;& gt
问题6:读《资治通鉴》有意义吗?读书可以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智慧。意义是一定的,但无论什么知识,都需要思考和理解。与其没有书,不如相信书。一个事物的意义是什么?就看做的人怎么做了。这是关键。
问题7:我读子同治剑1:为什么要读《通鉴》以及读《通鉴》的意义?高中开始看史记。虽然没有得到介绍,但吞枣之后还是经常学到东西。后来,我零零星星地读了《紫同治剑》。这本书常被称为“帝王之书”、“权谋之书”、“智慧之书”,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这几年断断续续看了前半部分,还是觉得很迷茫,没有入门,主要是文言文的障碍。“书写障碍”对人的伤害很大,后来更是加剧了我系统学习古汉语语法的斗志,一直坚持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