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历史演变

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来看,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000年)就有先民活动。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称慈溪,治县在今慈城。

春秋时属岳,后吴句为,为处刑之地。战国时,楚被岳灭,属楚。秦灭六国,实行郡县制,设郡,属会稽郡。郡治于成山渡(今余姚市河姆渡东5里),汉三国不变。东汉时由会稽以东一校尉统治。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孙恩叛军从海上入海口,张成破,遂移至小溪(今鄞州银江桥)。隋开帝九年(589),省内余姚、殷三县入县。

从秦始皇二十六年设立居漳县到唐太宗四年武德废,慈禧于842年属之。一百多年后,先后归属鄞州、郡。姚北部现在秦汉到唐初属于余姚县。

唐武德四年(621),张喜安郡废,鄞州、耀州分立。唐武德七年,耀州仍为余姚县。唐武德八年,鄞州被废,富县属越州。

北宋建龙元(960),明州望海改为明州郭峰。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回到宋朝,国家被排除在外。太宗与他国媾和后,慈溪县因旧唐13路,在江南东路明州归郭峰军管辖。淳化五年(994年),道路停止。直道三年(997),天下分为15路。天盛八年(1030)增加到18。元丰中(1078~1085)进一步分为23路。慈溪郡历属明州,隶浙东道。

南宋绍兴二年(1132),浙江两路分为浙东两路和浙西两路。慈禧属明州,隶浙东两路。邵熙五年(1194),宁宗即位。次年改为清远,以明州为宁宗谦居所。于是以年号之名,明州升为清远府,属慈溪郡,仍划归浙东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清源府设立宣威司。14年改为清源路总经理室。大德六年(1302),浙东宣威司元帅府由梧州(今金华)迁至清远,慈溪县隶属浙东宣威司。元末,清源路被方国珍占领。元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降,改庆元路为明州府,划归浙江中书省。

明洪武九年(1376),中书省改为承办宣官司。洪武十四年,避讳“明”,改州府为宁波。永乐十六年(1418),慈禧丢失了县印,怕被歹徒得到。请上朝,诏改谷为慈禧,再改慈禧,仍属宁波府,划归浙江承宣。清初改为浙江省,省县间四路。慈溪县属宁波府,划归浙江宁绍台路。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李世贤部攻占宁波,一度改为宁波部。

民国元年(1912),废府,慈溪直属浙江省军政府。民国三年,会稽路位于清代宁宁绍台路,道隐行署设在鄞县,慈溪县隶属浙江省会稽路。16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慈溪直属浙江省政府。21年,浙江省设立行政督察区,慈溪县为第五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在鄞县。二十四年后,属第六行政监察区(24-35年,专员公署设在鄞县)、第三行政监察区(36-37年,专员公署设在余姚)、第二行政监察区(37年后,专员公署设在余姚)。州,余姚县。

5月24日,1949,慈溪县萧中镇(今宁波慈溪镇)解放。6月5日,1949,浙江省第二区专员办事处在宁波成立。10年6月更名为宁波专员公署,慈溪隶属宁波专员公署。

行政区域由65438调整为0954,现市由原慈溪、余姚、镇海三县(俗称“三北”)北部组成。

1954 10为建立商品棉基地,调整县域版图,慈溪、慈镇的张婷、陆埠、城关、云山划入余姚县,乔庄区分别划入宁波、镇海县,余姚县的周超区、小林区、虎山区、周星区、泗门区、临山区、镇海县等五个区的部分地区。县政府从慈镇迁至虎山镇。

1956年6月,宁波署直管的安东盐区属慈溪郡。

1956年,国务院颁布汉字简化方案,将慈禧恢复为慈禧。1970,专区改为地区,慈溪县属宁波地区。1983年宁波地区撤销并入宁波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慈溪县隶属宁波市。

1979年9月,为改善水利条件,再次调整县界。泗门区划入余姚县,余姚县与龙南区(现横河区)划入慈溪县,形成既有边界。

1988 65438+10月13、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慈溪县建制,设立慈溪市(县级),仍属宁波市,区、乡(镇)行政区划不变。

1992年5月开展撤区扩镇并乡工作,撤销原有的8个街道办事处和65个乡镇,合并为21个镇和2个乡镇,开始实行县(市)直属乡镇行政建制。

6月1997 165438+10月16浙江省民政厅批复慈溪市小安乡撤乡建镇,更名为杭州湾镇。

2001至10,慈溪调整部分镇的行政区划。虎山、韩综、坎墩三镇分别改为虎山、韩综、坎墩三个街道办事处,实行街道办事处制管理行政村,办事处为市政府派出机构。莞城、石桥、何明合并组成观海卫镇。周巷和杭州湾合并,形成新的周巷镇。

2008年7月,部分镇街行政区划调整。龙山、樊氏、三北镇合并,形成新的龙山镇和虎山街道,以新城大道和三北街道为分界线,设立3个街道办事处,新城大道以东白沙路街道,以南虎山街道,以北古塘街道。

2013年5月,天元镇建制撤销,其行政区域并入周巷镇,建立新的周巷镇。